趙碧玉
(南充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0)
認知療法,是通過認知來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1,2]。目前有關認知療法用于腦梗死伴焦慮、抑郁患者的研究較少。為此本文擬收集我院腦梗死伴焦慮、抑郁患者,分析認知療法的價值。
將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腦梗死伴焦慮、抑郁癥的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患者符合《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50例對照組與50例實驗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腦梗死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聯合認知療法進行護理,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38~59歲,平均(48.28±6.28)歲;實驗組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齡35~61歲,平均(47.13±5.14)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沒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根據醫(yī)囑進行相關護理,給予患者服用藥物,進行體位護理及健康教育等。
(1)協助患者找出發(fā)生目前心理情況的因素,并給予干預。(2)向患者講解各種消極情緒的因素,主要與患者心理信念有著密切的關系,協助患者意識到不良心理情緒或精神障礙所引起的不良后果。(3)協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理念與思維方式。(4)腦梗死大部分病人在功能恢復的過程中,都會出現不同程度手的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屈肌痙攣、異常運動模式、失去正常抓握功能、肌力下降、協調性下降、感覺功能降低或喪失、疼痛等,如果不合理治療就會導致終生殘疾,因而,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除在有效時間給予積極治療損傷的腦細胞,促進病理過程的恢復和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外,還要充分發(fā)揮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重組作用[3]。
分析兩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及生活質量。
數據經過SPSS19.0進行總匯處理,P<0.05代表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數據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均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對比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數據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均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發(fā)現認知療法可以降低腦梗死伴焦慮、抑郁患者的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評分,說明認知療法可以緩解患者焦慮抑郁不良心理情緒。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造成運動及語言功能障礙,去甲腎上腺素與5-羥色胺失去平衡,患者不能對自我情緒進行控制,因此加重焦慮抑郁情緒。而采取認知療法可以促使患者對疾病有更深的認知,摒棄了老舊的思維方式與觀念,提高了治療的效果。還有研究指出不良情緒會影響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和回歸社會的職業(yè)能力,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較大的負擔。而通過給予認知療法,可以促進腦組織和血管病變的恢復,主要包括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腦水腫的消退和血腫清除或吸收等。相關專家指出,認知療法可以實現殘留部分的功能重建,最終重塑殘留部分功能,最終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因此,本文認為對腦梗死伴焦慮、抑郁癥的患者采取認知療法,可以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