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芬
【摘要】文章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從課程設置、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作業(yè)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對第二語言習得課程教學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該課程教學存在 “內(nèi)容多難度大課時少”、 “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授課方式、作業(yè)形式和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據(jù)此,文章進一步總結分析并對后續(xù)教學改革提出了策略性建議。
【關鍵詞】第二語言習得 教學 問卷調查 啟示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島濱海學院2014-2018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活動理論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2014J30)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231-02
一、引言
《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12版)規(guī)定國際漢語教師要“了解第二語言學習的基本原理,熟悉第二語言教學基本原則與方法”。[1]為更好與國際漢語教師職業(yè)接軌,許多開設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高校將第二語言習得設為專業(yè)必修課,以提高學生就業(yè)和考研的競爭力。青島濱海學院也不例外,自2008年起就開設了這門課。但由于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特別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在國內(nèi)起步較晚,業(yè)界對本科階段第二語言習得課程教學的探討也處于空白,這門課的教學難度一直挺大。任課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改革教學思路和方法,但收效不大。新形勢下,為適應漢語國際化對國際漢語教師人才質和量的更大需求,課題組依據(jù)“以生為本”的理念,對該專業(yè)已修完“第二語言習得”課程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課程教學的反饋,并在此基礎上探尋教學改革的新舉措。
二、調查概述
為增強問卷專業(yè)針對性,課題組先橫向聯(lián)系到山東大學、廣東暨南大學和云南師范大學的相關人員或老師,對比該課程的課程設置和教材情況,并尋求他們對教學改革的建議。最終從課程設置、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和方法、作業(yè)、考核等不同角度設計出18個問題,力求獲取全面真實的教學反饋。
為使數(shù)據(jù)真實有效,問卷采用匿名填寫的方式。為提高問卷調查的信度和效度,在正式調查之前,課題組還選取5名在校生進行了預調查,并據(jù)此對問卷做了進一步修繕。
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我們先后對135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15-17屆的畢業(yè)生95人,14級在校生40人。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35份,收回有效問卷131份,回收率為 97.8% ,有效率為 100% 。
三、問卷分析
通過縱向搜集文獻資料、橫向對比相同專業(yè)課程和對學生調查,課題組獲得了較全面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并運用定量與定性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一)課程設置分析
本著學習和借鑒的目的,我們與山東大學、暨南大學和云南師范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做了一個橫向對比(見表1):
前三所大學在本碩階段都將這門課列為必修或核心,而青島濱海學院一直將之作為選修、必修或限選課,課程定位不明確。另外,雖然幾所學校本科專業(yè)的這門課都是在第五或第六學期開設,但本科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目的和意義普遍不如碩士生的認識清晰。一個明確的課程定位和具有指導性的課程教學目標是首要必須的。因此,在開課前,教師或專業(yè)負責人應該讓本科生認識到這門課程對他們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性。
(二)教材和教學內(nèi)容分析
對于教材,其他三所高校以自編講義為主,同時向學生推薦參考書籍,而青島濱海學院是采用王建勤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為固定教材,教材權威性理論性強。盡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內(nèi)容做了取舍調整,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評價主要還是集中在“內(nèi)容多難度大”、“理論性強、缺少實際案例”和“缺少應用、實用性不強”,分別占82.3%、86.2%和75.3%。這說明教材和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而言的確偏難。教學也重理論輕實踐,實用性不強。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分析
對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學生的選擇低依次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理論講授>課堂提問>理論聯(lián)系實際講解>案例教學法>討論>合作學習”。反映出因為課時少、信息容量大,教學借助了多媒體;授課方式單一,主要是理論講授和提問;聯(lián)系實際的講解和案例少;而探究性討論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幾乎未涉及。
但是,對期待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學生做出了迥然的選擇。
表2顯示,占比最高的三項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講解85.5%、多媒體輔助教學83.2%和案例教學72.5%。接下來是合作學習70.2%和實踐調研66.4%。排名最后是理論講授、提問和討論,其中后兩項選擇的人數(shù)不到一半。前后迥異的選擇表明,信息時代下單一的理論講授早已不受待見。就算是理論課,學生也希望采用多媒體教學,加大案例教學和實踐性教學。另外,由于課程難度大,學生大都不喜歡提問和課堂討論,而傾向于小組合作,發(fā)揮集體互助來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展開辯論、探究學習和實踐調查,既能豐富教學形式,降低學習難度,也利于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2]
(四)作業(yè)分析
對作業(yè)意愿的選擇分別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調查研究”91人、“小組合作進行理論應用或實證研究”86人、“傳統(tǒng)的書面作業(yè)”65人和“布置相關的補充閱讀”42人。因為課程偏難,大部分學生寧愿做傳統(tǒng)的書面作業(yè)也不要“補充閱讀”,但對小組調查實踐、理論應用或實證研究比較認可。傳統(tǒng)的紙質化識記作業(yè)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性差”,不能“激發(fā)學習興趣”,也不符合“教學工作信息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要求,[3]因而不受歡迎。如果老師能與時俱進,豐富作業(yè)形式并予以有力指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得到激發(fā)。
(五)考核方式分析
學生最期待的考核方式依次是:出勤95.4%、小組合作考核70.2%、作業(yè)考核68.7%、期末考試65.6%和課堂參與57.3%。 可見,大部分學生很重視“出勤”和“作業(yè)”,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而“課堂參與”占比少和“小組合作考核”的占比較高反映出學生希望依靠合作學習來降低難度,取得好成績的心理?!捌谀┛荚嚒边x項占比減少也表明學生反對死記硬背的考試。另外,五個選項累計選擇達468人次,平均每個學生至少選擇了兩到三種考核方式。
(六)教學效果分析
對學習《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前、后,學生對課程設置目的、意義和重要性的了解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后,能認識到該課程對其專業(yè)知識積累和能力生成的重要性。不過實際教學效果卻不容樂觀(表3)。
正面評價集中在“促進自己的第二語言學習”73.3%和“增加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知識”66.4%。但只有51.9%的學生認為對實際的教學和輔導有幫助,55.7%的學生認為“實用性不強”。還有27.5%的學生認為“似懂非懂,不大有用”,這就說明課程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研究意識、調動學生積極性上還存在很大問題,凸顯了進一步教學改革勢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四、總結及啟示
對調查分析的結果進行總結,發(fā)現(xiàn):與其他高校相比,我校第二語言習得課程性質的定位不夠明確;教學內(nèi)容難度大,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單一,重知識傳遞,輕能力生成;作業(yè)形式單一枯燥,重個體的內(nèi)部學習而忽視了集體合作的力量;考核方式單一傳統(tǒng),重成績輕素質;課程教學實用性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不強。
以上問題已成為制約第二語言習得教學質量提升的瓶頸,但同時也為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標。這些問題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設計觀念的問題。因此,后續(xù)的教學改革,應圍繞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再定位、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內(nèi)容的選定、教學設計的雙向和多向互動性、作業(yè)和考核方式對學生的驅動性等方面來進行。
參考文獻:
[1]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中英對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2]李章瓊.小組合作學習在高校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上), 2016, No.376(10): 89-93.
[3]胡水生,溫且兵. 淺談高校學生作業(yè)管理的改革與研究[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 2010, v.27;No.133(6): 96-99.
作者簡介:
劉順芬,女,1975年出生,四川內(nèi)江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第二語言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