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經》的文學價值與教育價值都是極為豐富而深刻的,作為傳統(tǒng)“道”家文化的經典,其對中學語文教學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教育工作者也應當結合當前的時代要求,對《道德經》進語文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進行途徑探索,更好的服務于文化傳承與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
【關鍵詞】《道德經》 中學語文 教學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048-02
《道德經》在世界范圍內都處于“回熱”趨勢,它被譽為是中國人性格之源。國學大師錢穆曾指出《道德經》是七本“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可見其文化地位與歷史影響。[1]《道德經》是老子思想觀點的集中體現,以“道”為核心,其在中國語文教學中也起到一定助推作用,初高中階段均有節(jié)選。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道德經》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值得我們深入挖掘,以達到更好的文化傳承與教育服務的目的。
一、《道德經》對語文教學的理論價值
(一)文學價值
1.多種修辭的靈活運用
《道德經》之所以被中學課本節(jié)選使用,除卻其內涵價值以外,其修辭與韻律之美也是值得關注及開發(fā)利用的。作為一部教育文學作品,《道德經》的文章內容并無定法,充滿多樣化的修辭,如排比、比喻、對比以及反問和設問等。如《道德經》第十二章中的排比加對比法描述世間萬物紛雜,學者應清心寡欲,其原文為:“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爽口?!盵2]所以用在語文教學中,將充分發(fā)揮其修辭學的案例功能。
2.語言結構的工整對偶
《道德經》中的文章多以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對韻腳平仄、句子結構要求較為嚴格,所以其語言就夠呈現駢體文特征,朗朗上口,易于記背。其語句的和諧之美有詩歌的韻律,對仗與長短句結合使用,令文字語言余韻悠長,生動形象。
3.理想社會的現實烘托
在《道德經》的文學價值中,除卻語言修辭與結構方面特征外,其文學特征還有很大一部分的氣氛營造。在《道德經》中,老子試圖描述一種理想主義的“烏托邦”,用“應有之義”襯托“現實之窘”,形成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交鋒,易于引起讀者的深入思考,利于開啟學者心智。
(二)教育價值
1.教無定法
老子的“道”法思想的核心便是“無為”,即無定規(guī)、無定法。我們知道,教育雖有一致的目標,但沒有統(tǒng)一的方法。所以老子思想核心中的“無為”體現在教育中則是順應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以適應教育對象的方式組織教學。
2.崇尚德育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逼溆盟扔魅说膶捜莸牡赖缕沸??!兜赖陆洝酚盅浴八评f物而不爭”,所以老子倡導人們看事情要辯證兩面的看待,心懷謙卑寬容的態(tài)度。這對處于人生轉折階段的中學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3.謙卑明理
《道德經》中要求人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讓人們從自我省察與觀察他人中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要求人們能夠正視自己的內心,并擁有克制欲望的能力,這就在不自覺間培養(yǎng)人們養(yǎng)成自知情形下自律的好習慣。在修身的美德中,更是要求青年人謙卑、不浮躁,踏實進取,心胸寬廣。
二、《道德經》對中學語文的積極影響
《道德經》中的文學價值及其教育價值都對中學語文教學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尤其是在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文化自信力及美學鑒賞力方面。
(一)有助于中學生提高文本解讀力
對于《道德經》中對韻律對偶、長短句短歌形式的文本結構,語言教育的從教者或研究者都做出了許多研究努力??梢钥隙ǖ氖?,《道德經》因其短小精悍,內蘊深刻而能夠在語文教學中起到輔助理解的作用。中學生善于記憶,道德經押韻好記,在理解意思的程度上,大大豐富了中學生的詞匯量及其文化拓展面,在相應的古文理解上有極大幫助。
(二)有助于中學生提高語言組織力
《道德經》的文本形式言簡意賅,對于中心主旨的提取凝練精準。如《道德經》第十七章中:“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鼻?0字就言簡意賅的解釋了民主仁政的統(tǒng)治者與殘虐暴政統(tǒng)治者之間的逐級分層,省去連篇累牘的語言,增強語言的公信力與震撼力。在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如能精煉提取主旨到這一境地,其語言能力必是“一言九鼎”的。
(三)有助于中學生提升文化自信力
《道德經》的核心內容依舊在于“道”法中的“修心”,所以在幫助學生提升理解能力的同時,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疏導不良情緒。尤其是在中學階段,因學業(yè)問題、情感問題、生活問題產生諸多矛盾與困擾的青少年群體,其認知經驗與現實差距之間的鴻溝可就《道德經》內容適當填補。在這一基礎之上,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理解《道德經》具體內容,對其形式的熟悉也有助于學生提高心理承受力,從而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提高學生的自信力。
(四)有助于中學生提高美學鑒賞力
《道德經》的可貴之處在于其并非只注重說理、注重列舉實例、注重修辭安排,其也注重藝術的表達形式及美學氛圍的營造。這在經驗的傳遞上更為直觀,更貼近現當代中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感受性。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逼湔Z言的直觀性在最大程度上展現了語言的美感,對偶公整、干凈利落、比喻恰當、遞進合理。中學生常習如《道德經》這樣的傳統(tǒng)詩詞短句,在作文時則將不懼“引經據典”。
三、借助適當教育手段,滲透《道德經》語文教育
在當下社會,語文教學也在逐漸的變革之中,多學科整合、信息化融合、素養(yǎng)提升等熱門詞匯并非只適用于現當代語文教學內容的組織學習,也適用于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道德經》也不例外。我們應當借助適當的教育手段,將《道德經》的正確價值觀及其文化瑰寶滲透到中學語文教學與日常語文素質養(yǎng)成當中去。
(一)加強《道德經》文化素養(yǎng)課程建設
目前我們對于小學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有著較為完整和操作性較強的地方系統(tǒng)性活動課程,但就中學階段的相應內容還極不到位。所以,目前除卻課堂上的語文教學活動以外,在課下,我們應當整合學科課程,形成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文化素養(yǎng)課程體系,其中一個模塊則為傳統(tǒng)文化。[3]該模塊的設置可依據歷史事件、事件組成、地緣優(yōu)勢或其他因素作為組織線索,根據線索再將相應內容統(tǒng)分、細化?!兜赖陆洝返奈幕仞B(yǎng)課程應當結合語文素養(yǎng)、德語兩方面來進行,彰顯對中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外,培養(yǎng)中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理解與熱愛。
(二)結合信息化,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新課堂
在當下的教育領域中,互聯網+是最受關注的話題。未來社會,人工智能將大幅取代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目前,科技類、數理類、建工類相關學科都已向信心化、大數據靠攏,但語文教學上還存在較大差距。下一步,為了銳意進取,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我們應當將傳統(tǒng)文化和信息化相結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的國學。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當善用翻轉課堂、慕課、微課,尤其結合視頻直播新技術,對知識活學活用?!兜赖陆洝分休^為難理解的部分也可以依據大數據的幫助得到最快速、最準確、最豐富的解答。
(三)理論實踐結合,利用《道德經》解決實際問題
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之處在于其不僅是功能性的學科,也是塑造性格、培養(yǎng)人格的學科,所以其復雜性并非一道題目、一篇閱讀、一個作文所能解決。所以,將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內容用于科學實踐是語文教師及廣大研究工作者應當予以關注的。我們將《道德經》中對“人”“事”“物”的注解,用來解釋生活中的相應事物,并教會學生如何調節(jié)情緒,如何看待人際,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就是語文教育在傳統(tǒng)文化價值彰顯中所能做出的最突出的貢獻了。
《道德經》作為到家文化集大成者,其滲透著豐富的文化價值、語文價值、教育價值,教育工作者只有利用好其語文教學的相關影響,做好途徑探索,才能保證《道德經》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傳承與應用,才能更好的服務于中學生語文教學的相應要求。
參考文獻:
[1]陳才俊主編.道德經[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2]戴大明.“讀經”與文化自覺——社會學微觀視角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3]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基本理念與操作流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18).
作者簡介:
田麗雅(1994-),廣州大學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