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林英
【摘 要】目的:研究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的早期臨床特點。方法:回顧性研究且統(tǒng)計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 蔚?0例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將其作為實驗組,選取同期收治的50例可能的或者很可能的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作為參照組,總結(jié)兩組患者臨床特點。結(jié)果:實驗組額顳葉癡呆患者異常行為患者沮喪行為、喪失同情心、悲傷或懶散以及持續(xù)、強迫、僵硬行為對比參照組,P<0.05,統(tǒng)計學存在組間數(shù)據(jù)分析意義;且20例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MMSE評分(17.21±3.21)分、ADL評分(30.54±4.21)分、CDR評分(1.71±0.51)分。結(jié)論: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存在多樣化的臨床癥狀。
【關(guān)鍵詞】行為異常;額顳葉癡呆;早期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223-01
本次實驗?zāi)繕诉x為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20例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以及50例可能的或者很可能的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評價其早期臨床特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chǔ)資料 實驗組為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20例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男女比為10:10,年齡取值范圍在30至76歲間,中位年齡(52.32±3.22)歲;參照組為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50例可能的或者很可能的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男女比為24:26,年齡取值范圍在29至77歲間,中位年齡(52.82±4.22)歲。對比兩組基礎(chǔ)數(shù)據(jù)資料,P>0.05,統(tǒng)計學不存在組間數(shù)據(jù)計算意義。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滿足FTDC(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國際標準聯(lián)盟)診斷可能的或者很可能的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疾病的標準,均可進行神經(jīng)心理學測驗,且患者以及家屬知曉和了解本次調(diào)查有關(guān)內(nèi)容和閱讀知情同意書之后簽字參與,上報本院倫理委員會以后得到許可。
排除標準:腦血管病、嚴重軀體疾病、帕金森病、不配合神經(jīng)心理學測驗等患者。
1.2 方法 采集的20例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以及50例可能的或者很可能的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的性別、編號、年齡、職業(yè)、教育程度、個人史、既往史家族史、婚姻、發(fā)病年齡、誘發(fā)因素等相關(guān)內(nèi)容,選取經(jīng)驗豐富的臨床醫(yī)師進行判斷和分析。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對比實驗組和參照組額顳葉癡呆患者沮喪行為、喪失同情心、飲食行為改變、悲傷或懶散以及持續(xù)、強迫、僵硬行為等情況分,分析實驗組20例行為異常型額顳 凍沾艋頰進MSE評分、ADL評分、CDR評分。以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價患者詞匯學習記憶能力、地點和時間定向力、計算力和注意力、圖形描畫能力、言語表達理解力以及物體命名能力,總分即為30分,認知功能障礙為低于24分;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完全不能自理為4分,需要他人輔助為3分,可自理但存在一定困難為2分,可自理為1分,癡呆為能力缺失評分超過22分;以臨床癡呆評價量表(CDR)評估認知功能,重度異常為3分,中度異常為2分,輕度異常為1分,可以異常為0.5分,正常為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jié)果
2.1 對比實驗組和參照組額顳葉癡呆患者異常行為情況 計算顯示,實驗組額顳葉癡呆患者異常行為患者沮喪行為、喪失同情心、悲傷或懶散以及持續(xù)、強迫、僵硬行為對比參照組,P<0.05,統(tǒng)計學存在組間數(shù)據(jù)分析意義;但實驗組額顳葉癡呆患者異常行為患者飲食行為改變對比參照組,P>0.05,統(tǒng)計學無分析意義。
2.2 分析實驗組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MMSE評分、ADL評分、CDR評分 數(shù)據(jù)研究顯示,實驗組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MMSE評分(17.21±3.21)分、ADL評分(30.54±4.21)分、CDR評分(1.71±0.51)分。
3 討論
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Behavioral abnormality frontotemporal dementia,bvFTD)屬于常見的額顳葉變性的臨床行為異常型[1]。在45至64歲人群中額顳葉變性具有15~22/10萬的患病率,是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生率的一半,占老年前期癡呆(低于65歲癡呆)比例的12%至22%。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發(fā)生之后存在自知力缺失、人際交往障礙、情感遲鈍、隱匿起病、社會交往障礙等臨床表現(xiàn)[2-3],患者在精神科首次就診的過程中想要進行早期判斷和識別存在較大困難,容易將重復言語、刻板行為診斷為強迫癥,將淡漠癥狀診斷為精神分裂癥,且早期診斷符合率相對比較低[4-5]。
綜合以上結(jié)論,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發(fā)生記憶障礙始終都是臨床研究的有趣話題,因此臨床治療疾病過程中需要盡早診斷,但因存在較大的難度的診斷可靠性,且缺少強有力影像學證據(jù)以及臨床癥狀存疑,進而需要未來進一步進行深入分析。
參考文獻
[1] 熊凌川,李濤,劉穎,等.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患者腦灰質(zhì)結(jié)構(gòu)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7,50(5).
[2] 湯群英,徐俊,顧小花,等.認知障礙簡明評價量表在行為異常型額顳葉癡呆及阿爾茨海默病病人照料者負擔評估中的應(yīng)用[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7(10):982-986.
[3] 劉淑玲,石志鴻,王穎,等.典型與額葉變異型阿爾茨海默病和行為變異型額顳葉癡呆的神經(jīng)心理特征及臨床影像比較研究[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7,36(12).
[4] 陳芳蓮,韓召利. 額顳葉癡呆的診斷研究進展[J].國際神經(jīng)病學神經(jīng)外科學雜志,2016,43(3):279-282.
[5] 趙曉暉,劉煒,吳彥.淡漠癥狀對于行為變異型額顳葉癡呆早期診斷的重要價值:1例報道[J].上海醫(yī)藥,2016,37(1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