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巖
摘要:北島作為朦朧詩運動的精神旗幟和象征,在當代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翻譯始終充滿著對社會、對人生的焦慮意識。本文借淵源學中的直線式流傳模式,來分析北島詩中的玫瑰意象,探尋其在淵源學定義下的新面貌。
關(guān)鍵詞:淵源學;北島;玫瑰意向;狄金森
淵源學被定義為“從研究的終點出發(fā),去研究被影響的終端的接受情況,包括文學流派、文藝潮流、作家以及文本等在他國的際遇,影響以及接受的情況?!?,它是“實證性”的“文學關(guān)系”研究。在學習過淵源學以及流傳學等比較文學方法后,筆者從較為了解的作家、作品出發(fā),探尋其在淵源學定義下的新面貌,并最終把關(guān)注的焦點放在了詩人北島身上。借淵源學中的直線式流傳模式,來探尋北島詩中的玫瑰意象。
《時間的玫瑰》是詩人北島流亡十數(shù)年之后的產(chǎn)物,具有鮮明的朦朧詩的特點。朦朧詩主要以內(nèi)在的精神為表現(xiàn)對象,采用整體形象象征,逐步用意象感發(fā)的藝術(shù)策略和方式來隱示情思,展現(xiàn)詩境朦朧模糊的特征。該詩中反復出現(xiàn)的玫瑰,不由得讓人想一探這意象究竟象征了何種意義。北島是在美國度過自己大部分的流亡生涯的,而恰巧,美國的國花被定為玫瑰花,這種關(guān)聯(lián)讓人不由得想起了一位女詩人——狄金森。
狄金森是美國著名傳奇詩人,死后被追認為現(xiàn)代派詩人的先驅(qū),與惠特曼齊名。作為一名女性詩人,狄金森對草木花樹情有獨鐘。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她的作品中涉及到“玫瑰”的詩有三十余首,這種對玫瑰的大力書寫,無疑大大開拓了“玫瑰”作為意象的象征意義。玫瑰是愛情、和平、友誼、勇氣和獻身精神的化身,在狄金森的詩歌中,玫瑰不僅象征為美好的事物,還代表著詩人不朽的著作和卓爾不群的品格。而詩人北島在美國執(zhí)教多年,相信對狄金森詩歌也學習了解了不少。在北島出版的《給孩子的詩》一書中,便收錄了狄金森詩作《如果記住就是忘卻》,這便是他曾受狄金森影響的證明。其次,詩歌中的下列四處玫瑰意象,也不難看出受到狄金森直線式的影響。
第一處:當守門人沉睡/你和風暴一起轉(zhuǎn)身/擁抱中老去的是/時間的玫瑰
詩人流亡美國,在旅居十數(shù)年后寫下這篇詩作時,意識到時光老去,并通過玫瑰這一意象來表達。這里的轉(zhuǎn)身是一種離開的姿態(tài),這種離開不是迫不及待慌亂無措,而是一種淡然和從容。守門人的沉睡和風暴的轉(zhuǎn)身寓意著歷史塵埃落定,浮華喧囂的沉寂,是生命和時間快到盡頭時的平靜。同樣的,在狄金森的英文詩作中,詩人也常用玫瑰來表達短暫易逝的時間和一切美好且值得懷念的事物。
第二處:當鳥路界定天空/你回望那落日/消失中呈現(xiàn)的是/時間的玫瑰
黃昏時刻,霞光收斂,天地冥冥,就在這一切“消失”的時刻,時間的玫瑰呈現(xiàn)。消失中呈現(xiàn),這是個悖論,也是個逆轉(zhuǎn),是驚心動魄難以忘懷的一剎那,給這一剎那一朵時間的玫瑰以示銘記。在這一處中,玫瑰象征的意義代表此刻自己的人生。狄金森也曾在詩歌中表達:“玫瑰/你凋零/多么容易”詩人真實地展現(xiàn)了自己離群索居后的孤獨生活,和鮮為人所知的詩歌創(chuàng)作生涯。
第三處:當?shù)对谒袕澱?你踏笛聲過橋/密謀中哭喊的是/時間的玫瑰
詩人“你踏笛聲過橋”化用了毛澤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寂”的典故,抒發(fā)了自己的癡情與悲情。這處在時間中哭喊的玫瑰,代表了詩人本位、個人。有學者指出“傳統(tǒng)詩人用玫瑰象征愛情的甜蜜和忠貞,而狄金森卻用玫瑰短暫的和不為人知的處境來隱射自己命途多舛的命運和隱居的一生?!泵倒逑笳髁巳祟惖墓陋毢图拍?,以及人類生命的脆弱。
第四處:鏡中永遠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門/那門開向大海/時間的玫瑰
詩人希望此刻長存,他希冀著此刻通向重生,一個重生的未來?!懊倒濉笔窃娙说钠谂危彩敲篮梦磥淼南笳?。全詩雖然沒有提及任何一個明顯的相關(guān)字眼,但通過“玫瑰”這一意象,使讀者能感受到玫瑰的非凡力量:她令人敬仰。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一處是“老去的玫瑰”,第二處是“可能即將會消失的玫瑰”,第三處是“呼喊渴求的玫瑰”,第四處是“期盼中永恒的玫瑰”。這些表征中隱含著詩人狄金森的慣用手法,即賦予“玫瑰”更多的象征意義,通過對于玫瑰意義的開拓,來充實詩歌內(nèi)容,強化整體情感。淵源學研究模式下的直線式影響,指出的是一放送者對一個作家、一部作品、一種文學思潮、以及一國文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
北島《時間的玫瑰》出于對狄金森的學習和借鑒,加以自身的獨特經(jīng)歷,最終完成了獨屬于詩人自己的“玫瑰”,無論這玫瑰在將來是老去也好,是消失也罷,過去和未來,它佇立在角落里,靜靜盛開,獨自見證。
參考文獻:
[1]王正印.“古老的敵意”——北島詩歌的精神內(nèi)核[J].作家,2014(08).
[2]翟朋.在語言中漂流——北島詩歌立場的一個側(cè)面[J].名作欣賞,2014(05).
[3]唐世奇.朦朧詩派的懺悔意識:以北島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6).
[4]陳愛中.朦朧詩:一個需要繼續(xù)重述的詩學概念[J].當代作家評論,2012(02).
[5]秦健.北島詩歌鏡類意象中的歷史與自我[D].西南大學,2015.
[6]王正印.“古老的敵意”—北島詩歌的精神內(nèi)核[D].東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