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宏臻
對比同一教材中同一內容的修訂情況,是一件很有意義且很有趣的事,它能讓教師進一步明確編者的意圖,把握教材的實質,促進其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給教學帶來很多有益的、重要的啟示。為此,我們要認真地研讀教材,深入地進行對比分析,要深思:變的是什么?為什么要變?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哪些啟示?從而深入地理解變化,領悟變化,更好地用好教材,改進教學。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實驗教材二年級“線段的初步認識”經歷了兩次修訂,從2001年的原版(如下圖1),到2003年的修訂版(如下圖2),再到2013年的新版(如下圖3)。
圖1
圖2
圖3
三版教材均把這一內容放在二年級上冊,原版放在“量長度”這一單元,修改版和新版均放在“厘米和米”這一單元。其實,線段是“圖形與幾何”中最基本的內容,認識線段主要是為量長度和認識圖形服務的。對線段的認識從表面上看,似乎很容易,其實,線段是很抽象的一個數(shù)學概念,小學生認識它是很困難的。因為數(shù)學上的點沒有大小和形狀,只有位置,線沒有粗細,面沒有厚薄。點、線、面均是“圖形與幾何”領域最基本的要素,都是數(shù)學抽象的結果。這對小學二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起來真的很難,但又必須學好,因為這是基礎?,F(xiàn)在,筆者簡要介紹一下教材中這一內容是如何逐步修訂的,以及從中透露出的對我們教學的一些要求。
修訂版與新版教材在開頭引入部分都增加了對操作過程的具體說明。修訂版說:“這根線放在桌上是彎曲的?!倍掳鎰t改為“桌上的線是彎曲的”。這兩版教材均要求學生把線拉緊,從而變曲為直?!斑@根線放在桌上是彎曲的”與“桌上的線是彎曲的”有何不同?筆者認為,前者沒有說明是怎么放在桌上的,假如拉直了放在桌上,就是線段。修訂版中的說法容易讓人產生歧義。新版教材結合現(xiàn)實場景圖說,這時“放在桌上的線是彎曲的”,這是對的,不易產生歧義。這兩版教材都圖文并茂,對比強烈,形象地說明“曲”與“直”之分,并要變曲為直,從而突出線段的本質特征之一,首先就是要“直”。
然后,兩版教材都這樣引出線段:“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作線段?!倍娼滩脑谝氩糠?,只有圖示,沒有具體說明,且在引出線段時,這樣說:“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就是線段?!蹦姆N說法較為準確呢?顯然是修訂版和新版準確。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數(shù)學上所說的線段,數(shù)學上所說的線段是人為抽象出來的產物,“沒有抽象就沒有數(shù)學知識?!闭珩R云鵬教授所指出的:“圖形作為幾何對象,其教育價值在抽象?!鄙钪械木€與數(shù)學上的線既有共同點,又有區(qū)別,數(shù)學上的線是抽象的產物,是點的運動的結果,即點動成線,這很難讓學生理解。為了兼顧數(shù)學上的準確性和兒童的可接受性,現(xiàn)行教材一般采用描述性的定義。所以說,“看作線段”比“就是線段”準確。其實,原版教材在后面又說:直尺、黑板、課本的每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用的是“看成線段”。這啟示我們,觀察要仔細,操作要具體,說明要清楚,揭示概念要準確。
在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后,修訂版和新版教材都增加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線段。修訂版說:直尺、黑板、課本的每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而新版教材刪去了“黑板”二字,因為黑板的邊不如課本的邊更易讓學生觸摸到、感受到,并與“課本的每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重復。此外,兩版教材還都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即要求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例子。而原版教材則把找線段放在練習中。哪樣編排好些?筆者認為,修訂版和新版好些。教材是遵循數(shù)學建模的步驟建構線段模型的,即從生活中抽象出數(shù)學概念,再運用到生活中去,在運用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因為數(shù)學上的線段太抽象了,理解它需要有豐富的、鮮明的表象來作支撐,需要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直接對接。只有讓學生充分地感知它,才便于其逐步清楚地表述新知,并內化線段的直觀特征,體會線段是沒有粗細的,知道“凡是直的,且有兩個端點的,均可看成一條線段”,以不斷建立線段的直觀模型,逐步形成線段的空間表象,發(fā)展空間觀念。
修改版和新版教材都增加了折線段,不同的是修改版是對折長方形紙,而新版是對折正方形紙,都說“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條線段”,并提問:“你能折出比這條線段長的折痕嗎?比這條線段短的呢?”并都以具體圖示說明是如何對折的,其他折出的線段要與哪條折痕比長短。其實,在原版教材中也有這一內容,只不過是把它放在練習中的,且對折的是長方形紙。對折正方形紙與對折長方形紙,哪個好些呢?如教材上所示對折正方形,每條折痕都一樣長,而對折長方形,會得到兩條不同的折痕,且不一樣長,這就不便于學生具體觀察、比較和說明與哪條折痕比。看來,教材是明確要求對折正方形紙,同時啟示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具體操作,讓其在“做”中感悟,在“做”中發(fā)現(xiàn),從而具體地、形象地感知線段的特征,體會到線段是有長短之分的。當然,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折圓形紙片,因為對折后的那條折痕最長,正好是直徑,比其他折痕長。
修改版和新版教材都增加了用直尺畫線段,都說“可以沿著直尺的邊畫線段”,因為直尺的邊可以看成一條線段。而原版教材中只有“利用一些工具可以畫線段”,并示范如何用文具盒的邊、三角尺的邊和直條的邊畫等,還要求學生“你還能用其他工具畫線段嗎”,當中沒有提及用直尺的邊畫,也沒有提醒學生該如何規(guī)范地畫、準確地畫。修改版教材在突出用直尺畫線段后,還要求學生“你還能用其他工具畫線段嗎”。但新版教材只介紹了用直尺畫線段,刪去了用其他工具畫。為什么要從畫法多樣化逐步變成畫法唯一化呢?因為原版教材的多種畫法仍然停留在讓學生直觀地感知線段的“直”上,并且由于那些工具不夠標準,用其畫出的圖形自然就不夠準確。修訂版雖突出了用直尺畫,但用多樣的工具畫,因為工具的邊比較毛糙,不夠標準,所以容易畫得不準。而新版教材只介紹了用直尺畫,既便于學生清晰地認識線段的特征,又便于其發(fā)現(xiàn)線段是有長短的,初步感知線段是可以度量的,還便于學生注意到端點,因為刻度線可以近似地看成端點,所畫線段的一頭一尾各一條刻度線,即各一個端點,比用其他工具畫更能讓學生明顯地發(fā)現(xiàn)線段的特征。
此外,修訂版和新版教材在練習中,都直接要求學生“用直尺把下面的兩點連成一條線段”。這明確要求我們,在這里不要讓學生用多種工具畫線段,而要強化用直尺畫,要規(guī)范地畫、準確地畫,使其充分感知線段是直的,且有兩端點,有長短,可度量,為后續(xù)學習線段的度量作鋪墊。教師在示范畫線段時,也要注意把端點畫得小一些,把線畫得細一些,并要求學生也這樣做,以免因為把點和線畫得粗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錯覺。當然,在此基礎上,如果學生會用其他工具畫,只要畫得準,筆者認為,也是可以的。
在判斷題“說一說下面哪些是線段”中,修訂版刪去了“折線形”,保留了“圓形”,而新版教材則直接刪去了“圓形”和“折線形”。因為“折線形”中有部分是線段,為了防止產生歧義,所以刪去了。“圓形”是一個二維平面圖形,把它與一維圖形放在一起,顯然不妥,所以刪去了。新版教材中增加了一個“S”形,旨在讓學生在強烈的對比中,進一步領悟線段必須是“直的”的本質。
修訂版和新版教材都增加了一道習題:“用直尺把下面的兩點連成一條線段?!辈⒆穯枺骸斑B接兩點可以畫幾條線段?”不同的是修訂版所畫的線段是水平放置,是標準樣式,而新版所畫的線段是斜放置,是線段的變式。這提示我們,要運用變式原理,適當變化線段的放置樣式,從而讓學生領悟到線段的本質屬性,不被非本質的屬性干擾。其實,兩點之間有且只有一條線段是一條公理,是最基本的知識,在三點之間、四點之間畫線段都是在其基礎上的自然延伸和拓展。沒有這一規(guī)律墊底,其他均是無稽之談。如何讓學生感悟到這一規(guī)律?方法一:規(guī)范畫圖,教師在示范時要注意把端點畫得小一些,把線畫得細一些,讓學生直觀地感到兩點之間只能畫一條線段。方法二:原型啟發(fā),如把一根拔河繩子拉緊、把一根細線拉緊,兩手之間的部分只能看成幾條線段?(一條)問學生,假如從自己家到學校修一條直達路,只能修幾條?(一條)墻上有一根掛著的細木條,可以任意晃動,如何讓它不再晃動?(只要釘一個釘子)等等。當然,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想象來進行理解,如把拉緊了的拔河繩子想象得越來越細,而兩手之間始終只能有一條繩子連著。這樣,以生活原型啟發(fā)學生進行抽象,說明數(shù)學上的點是無大小、無形狀的,線是無粗細的,兩點之間只能畫一條線段,加深學生對這一抽象概念的認識,使其逐步體會到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并為認識多邊形奠基。
從兩次修訂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教材編排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增加具體的操作和說明,讓其在“做”中學,在“做”中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和表達等感知線段的特征,逐步內化知識本質;要立足知識本質,注意概念的規(guī)范表達和準確建構;要遵循數(shù)學知識產生、形成和發(fā)展的邏輯順序,精心編排內容,逐步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為此,我們要緊扣知識本質,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其“做”數(shù)學,在“做”中理解,在“做”中領悟,在“做”中發(fā)現(xiàn),把動手、動眼、動口和動腦等有機結合起來,多種感官全面地、綜合地和協(xié)同地參與感知,從而建立有關圖形的幾何模型,形成關于線段準確的表象,并從中體會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發(fā)展空間觀念。
此外,我們還要把“線段的初步認識”與四年級上冊的“線段的再認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整體地看待聯(lián)系和變化,綜合地加以運用,為我所用,為學服務。
當然,我們也不要過分迷信新版教材,新版教材仍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如筆者認為,應該把練習中的數(shù)圍成多邊形線段的條數(shù)這一題置后,因為學生首先要明確兩點之間有且只有一條線段,才能通過觀察、比較、綜合和推理多邊形,得知:n邊形是由n條線段圍成的,感受線段的作用。沒有此做底,無法進行推理,也就無法得到規(guī)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材修訂永遠在路上。
由此想到,如果我們站在現(xiàn)實起點上,回首過去,面向未來,把多種版本教材中的同一內容加以比較和分析,既進行縱向比較和分析,又進行橫向比較和分析,那么,我們一定會從中得到更多的、更大的啟示。這樣就能讓教材更好地便教利學,以教育學,從而更好地為師生的成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