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潔,田雅軍,羅 毅
目前,肛腸疾病在我國人群中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常見疾病,且這種疾病種類繁多[1],主要發(fā)生在肛門、結直腸及其附屬組織,包括肛門疾病的內痔、外痔、混合痔等,也包括結直腸疾病的直腸息肉、直腸腺瘤、直腸炎等[2]。肛門疾病有引發(fā)貧血、濕疹等疾病的可能,女性患者還有進一步引發(fā)婦科病的危害[3]。結直腸疾病中,直腸息肉是指直腸黏膜表面突起產生的病變,一部分息肉在某些危險因素的長期刺激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產生癌變,癌變可能性的大小與直腸息肉的種類有關[4]。因此,重視對肛腸疾病的篩查,提高早期發(fā)現(xiàn)肛腸疾病的意識,對于結直腸癌的篩查和改善人群生存質量具有一定意義。該研究通過對行電子直乙結腸鏡70 430例受檢人群的檢查結果和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病例資料選擇2013年~2015年來院體檢的70 430例電子直乙結腸鏡受檢者的基本特征及檢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其中男性受檢者有46 359例,女性受檢者24 071例;年齡15~85歲,中位年齡50歲。
1.2檢查方法本次研究中電子直乙結腸鏡檢查運用了賽特藍電子直乙結腸鏡(廣東佛山Sightline D-001/A),檢查部位為肛門、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遠心端。具體流程:① 檢前準備:體檢醫(yī)師在檢前說明該檢查禁忌證為有嚴重的心臟病、心肺功能不全、嚴重高血壓、嚴重潰瘍性結腸炎妊娠者禁止做此項檢查。體檢醫(yī)師告知受檢者因個體生理差異,檢查過程中可能會引起不適并詢問是否具有相關病史以及近期是否出現(xiàn)相關臨床癥狀;檢查的準確性受到腸道準備質量的影響,體檢醫(yī)師給受檢者注入灌腸液后,受檢者在3~5 min后排空灌腸液且在10 min內接受檢查;② 檢查過程:受檢者以胸膝位或左側臥位接受電子直乙結腸鏡檢查,經一次性擴肛器套管進入腸腔,進鏡至15 cm(少部分耐受人群可進入到20 cm)直乙交界處邊退鏡邊觀察并拍攝圖像記錄直腸、肛管及肛門情況;全部檢查過程在10 min左右完成;③ 檢查結束:及時存取圖像分析研判,對可疑病變取組織活檢,統(tǒng)計結直腸息肉及新生物的檢出情況。
1.3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單向有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體檢人群肛腸疾病的發(fā)病率檢出情況對電子直乙結腸鏡檢出的新生物、直腸腺瘤、直腸息肉、直腸多發(fā)息肉、肛管息肉、肛管多發(fā)息肉、結直腸黑變病、內痔、外痔、混合痔、直腸炎、肛乳頭肥大、肛裂等肛腸疾病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通過數(shù)據計算得到體檢人群的參檢例數(shù)以及各類肛腸疾病分種類、年度、年齡、性別的檢出例數(shù)與檢出率情況。2013~2015電子直乙結腸鏡的總檢測例數(shù)為70 430例,其中,2013年有男14 669例、女7 303例;2014年有男18 226例、女9 765例;2015年有男13 464例、女7 003例。見表1~2。
2.2年度分層的肛腸疾病及異常檢出情況將參檢人群按年度進行分層,除新生物外,其余肛腸疾病與異常的年度檢出率對比分析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直腸腺瘤的檢出率呈逐年降低的趨勢;直腸炎、直腸多發(fā)息肉檢出率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直腸息肉的檢出率2014年與2015年基本持平,但均較2013年有明顯上升;肛管息肉的檢出率3年基本持平,而肛管多發(fā)息肉2015年的檢出率較前2年有明顯的降低。見表3。
表1 70 430例體檢人群直乙結腸鏡檢查常見疾病及異常檢出情況(n)
表2 2013~2015年本院體檢人群70 430例電子直乙結腸鏡檢查數(shù)據情況
表3 70 430例體檢人群直乙結腸鏡檢查常見疾病及異常不同年度檢出情況對比分析
2.3性別分層的疾病及異常檢出情況將參檢人群按性別進行分層,除肛管多發(fā)息肉和直腸炎外,其余肛腸疾病與異常的檢出率按性別分層對比分析,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性人群中檢出率最高的疾病是外痔,其次是直腸息肉;檢出率最低的疾病是直腸黑變病。女性人群中檢出率最高的疾病同樣是外痔,其次是混合痔;檢出率最低的疾病是新生物和直腸腺瘤。肛腸疾病與異常的絕大部分疾病檢出率表現(xiàn)為男性檢出率高于女性,而結直腸黑變病、外痔、混合痔和肛乳頭肥大的檢出率則是男性低于女性。見表4。
2.4年齡段分層的疾病及異常檢出情況把參檢人群按年齡段進行分層,除肛管多發(fā)息肉、結直腸黑變病和肛裂外,其余肛腸疾病與異常的檢出率年齡分層對比分析,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新生物在71~80歲的受檢者中檢出率最高,其次是61~70歲;直腸腺瘤在80歲以上的受檢者中檢出率最高,其次是71~80歲;直腸息肉在80歲以上的受檢者中檢出率最高,其次是61~70歲;直腸多發(fā)息肉在80歲以上的受檢者中檢出率最高,其次是61~70歲;肛管息肉在80歲以上的受檢者中檢出率最高,其次是71~80歲;直腸炎在80歲以上的受檢者中檢出率最高,其次是21~30歲。30歲以下年齡段肛腸疾病與異常的檢出率總體較低,見表5~6。
表4 70 430例體檢人群直乙結腸鏡檢查常見疾病及異常不同性別檢出情況對比分析
表5 70 430例體檢人群直乙結腸鏡檢查常見疾病及異常不同年齡段檢出情況對比分析
表6 70 430例體檢人群直乙結腸鏡檢查常見疾病及異常不同年齡段檢出情況對比分析
3.1年度疾病發(fā)病率差異結直腸腺瘤和結直腸息肉視為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美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主要歸因于大規(guī)模的結直腸癌早期篩查及針對早癌開展的一級預防策略[5],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6]表明,積極主動地進行結直腸癌早篩是早期發(fā)現(xiàn)結直腸癌“可治愈期”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次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直腸腺瘤的檢出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年度體檢人群中有一部分人群為同一人群有關。前一年度的電子直乙結腸鏡檢查顯示有直腸腺瘤,如果已經手術摘除,在新一年度的檢查中就不再有新的發(fā)現(xiàn),因此降低了發(fā)生癌變的可能[7],這也提示了電子直乙結腸鏡在結直腸癌早期篩查中所起到“早發(fā)現(xiàn)”的應用價值。
直腸息肉、肛管息肉檢出率的變化趨勢不明顯,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息肉存在一定復發(fā)率有關,患有息肉的患者,即使經過治療,仍存在復發(fā)的可能,在新年度的檢查中,可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對于檢出患有息肉的患者,應指示其每年進行電子直乙結腸鏡檢查,必要時應盡早去醫(yī)院進行結腸鏡檢查。
3.2不同性別發(fā)病率差異肛腸疾病男女發(fā)病率差異較明顯,大部分疾病男性發(fā)病率較高于女性,這一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8]結果報告比較吻合。其中,直腸黑變病、外痔、混合痔、肛乳頭肥大女性發(fā)病率稍高于男性,因為女性的子宮解剖學及懷孕等原因,導致女性便秘率比男性高[9],容易引發(fā)痔瘡。易便秘女性使用通便藥較多,藥物和色素沉著損害腸黏膜導致結腸黑病變發(fā)病率高于男性[10]。結直腸黑變病是指結直腸膜內巨噬細胞的黏膜色素沉著性炎癥病變,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因其常伴發(fā)癌或息肉,故近年來結直腸黑變病的檢出率在我國人群中呈上升趨勢,應逐漸提高對其的重視度[11]。
3.3不同年齡段發(fā)病率差異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直腸息肉、新生物等疾病的高發(fā)年齡段在60~80歲。既往研究[12]表明男女性的肛腸疾病發(fā)病率從40歲開始逐年增加,50歲以上是肛腸疾病發(fā)病高峰,這與本次統(tǒng)計分析結果略有差異,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國外的研究[13]報告指出,在1997~2006年間,因疾病發(fā)病率的年齡結構呈現(xiàn)出年輕化的趨勢,年齡≥50歲的男性和女性發(fā)病率有所下降,而<50歲的患者卻在不斷增加,盡管>90%的新確診結直腸癌患者為50歲以上人群,年輕人群受到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影響,發(fā)病率已經在不斷上升。美國由于結腸鏡檢查的增加,整體國民的結直腸癌發(fā)病率正在下降,而青少年和青年患者的結直腸癌發(fā)病率正在逐漸上升,新診斷結直腸癌患者中5.7%的患者年齡在45歲以下,20.5%的患者年齡≤55歲, 50歲以下結直腸癌患者的發(fā)病率從2000~2013年上升了22%[13]。向國卿 等[14]回顧性分析表明結直腸癌患者隨著年齡構成比的變化,40歲以上的患者例數(shù)增長迅速,55~60歲達到高峰,75歲后逐漸下降。因此要重視對40歲以上的健康體檢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研究。
綜上所述,肛腸疾病的發(fā)病與性別、年齡等因素有關,并存在發(fā)病率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可能性。通過研究結果顯示電子直乙結腸鏡具有適宜篩查肛腸疾病及結直腸癌的特點及優(yōu)勢。因此在目前的肛腸疾病早期篩查中進一步投入電子直乙結腸鏡這一篩查技術可以更好地為肛腸疾病及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工作提供幫助,做到早診早治,提高初篩率和復查率,以實現(xiàn)降低肛腸疾病及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