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臘明,姜 俊,趙 宸,任 偉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不僅可為終末期腎病患者提供溶質清除和超濾[1],同時具有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保護殘腎功能等優(yōu)點。隨著透析患者透析時間的增加,各種并發(fā)癥逐漸出現(xiàn),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被認為是透析患者入院的常見原因之一[2]。因此,改進腎臟替代治療的方法,降低CHF的發(fā)生率成為近期研究的熱點。目前的腹膜透析模式包括不臥床持續(xù)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和自動化腹膜透析(automatic peritoneal dialysis,APD)。CAPD治療會增加腹膜炎以及腹膜超濾功能失敗的風險,限制了其進一步的臨床應用[3],而APD可以根據(jù)患者的腹腔及腹膜狀態(tài)調整治療方案,已有研究[4]顯示APD可用于尿毒癥合并CHF的治療。該文通過與CAPD和傳統(tǒng)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相比較,探究APD對尿毒癥伴有CHF患者的臨床應用優(yōu)勢和特點。
1.1病例資料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安徽省立醫(yī)院腎內科以PD為起始替代治療方式的尿毒癥合并CHF患者,納入標準:① 年齡≥18歲;② PD時間超過3個月。排除標準:① 惡性腫瘤;② 合并有嚴重基礎心臟疾病,先天性心臟??;③ 合并重度感染;④ 急性腎損傷。共120例患者納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入院時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所有腹膜透析患者初始治療時采用CAPD,以1.5%腹膜透析液2 L留腹4~6 h,每日交換4次,夜間留腹。1~3個月定期門診隨訪,并完善腹膜平衡試驗及腹膜透析充分性的評估。收集所有患者入院后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血壓、體重、身高、原發(fā)病、PD時間、生化指標及心臟彩超結果,并根據(jù)患者入院時不同腎臟替代治療模式分為3組:APD組、CAPD組及HD組,記錄相關指標,住院期間完善心臟彩超檢查, 比較3組患者72 h之內完全緩解率、心臟超聲及治療前后N端前腦鈉肽(N-terminal pro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體重的變化差異。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1.3相關定義與標準
1.3.1心功能分級 按照紐約心臟協(xié)會(NYHA)標準執(zhí)行。心功能衰竭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判斷:① 完全緩解:心衰完全緩解,心功能恢復正?;蚋纳圃贜YHA II級以下;② 部分緩解:心功能未能明顯改善或改善在NYHA II級以上。
1.3.2腹膜透析改為血液透析標準 ① 合并有高鉀血癥,血K+大于6.5 mmol/L;② 合并有難以控制的腹膜透析相關性腹膜炎;③ 合并有難以控制的隧道或隧道感染。
2.1一般臨床資料、臨床指標以及腎臟基礎疾病的比較3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包括年齡和性別構成,臨床指標包括白蛋白、透析時間、血紅蛋白、起始MAP、尿素清除指數(shù)(Kt/V)和NT-proBNP,以及腎臟基礎疾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治療后臨床療效及心功能相關指標的比較經過治療后,APD組的臨床完全緩解率(92.5%)顯著高于HD組(75.0%)及CAPD組(6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D組體重的減輕、MAP下降及白蛋白水平的升高均顯著高于HD組及CAPD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PD組的心功能相關指標包括NT-proBNP變化、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和心指數(shù)均顯著高于HD組及CAPD組,左室壁厚度顯著低于HD組及CAPD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作為各種晚期腎臟疾病共有的臨床綜合征,尿毒癥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人數(shù)接近1.2億例,其中,最終發(fā)展為尿毒癥的人數(shù)已超過200萬[5]。目前,臨床上尿毒癥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藥物、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以及腎臟移植等,其中,腹膜透析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對心臟負擔相對較小,被認為是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尿毒癥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
APD具有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無需抗凝、容量控制和溶質清除能力強、操作簡便、安全易行、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優(yōu)勢[6]。因此,被廣泛用于尿毒癥的治療中。本研究結果顯示,APD治療不僅可以提高的臨床尿毒癥患者的完全緩解率,還能夠穩(wěn)定患者心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表1 3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腎臟基礎疾病比較(n=120)
表2 3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及心功能相關指標的變化(n=40)
與HD組比較:*P<0.05,**P<0.01;與CAPD組比較:#P<0.05,##P<0.01
作為尿毒癥常見的并發(fā)癥,CHF被認為是腹膜透析患者住院治療的主要原因[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APD相對HD及CAPD可以在短期內快速平穩(wěn)減輕患者的體重,降低患者的平均動脈壓,從而減少患者的容量負荷,降低患者發(fā)生CHF的概率。另外,Jagadeswaran et al[8]的研究通過對透析的CKD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進行營養(yǎng)不良評分(MIS),其結果顯示MIS是決定透析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APD組患者血液中白蛋白的水平顯著高于HD及CAPD組,提示APD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尿毒癥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研究[9-10]表明,NT-proBNP水平升高與心臟功能障礙、血容量過多以及住院和死亡風險升高有關。本研究表明APD能夠顯著降低NT-proBNP水平,同時對心功能其他的相關指標包括LVEF和心指數(shù)、左室壁厚度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提示APD在提高尿毒癥完全緩解率的同時,還能夠改善患者的心臟功能障礙,降低患者住院及死亡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