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芳
傳統(tǒng)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世代相傳智慧的結晶,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中宣部、教育部頒發(fā)了《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進一步要求中小學要把學習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來完成。我校傳承民族文化,將民族文化引進校園,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民族藝術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發(fā)揚和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提升師生文藝素養(yǎng)
五峰是土家族自治縣,是民族文化的一片沃土,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我校為了傳承民族文化、提升師生藝術素養(yǎng),開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藝術的學習,如:山歌、南曲、滿堂音、地花鼓、擺手舞、板凳龍、九子鞭等。將非遺項目引進校園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舉措,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非遺,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青少年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懷。同時,非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價值。
2014年9月,學校成立了師生南曲社團,聘請五峰縣非遺傳承人傳授南曲曲牌和三弦的演奏。傳統(tǒng)南曲一字多腔,學生難學。結合南曲與學生特點,我們用熟悉的古詩作詞,用南曲曲牌作曲,編寫了一本《古詩詞配曲選編》。比如《憫農》《靜夜思》《詠柳》《江南》等配南曲曲牌[疊斷橋] [垂全扇] [虎腔] [南曲尾],歌曲一經傳出,很快從南曲社團傳唱到全校學生。曲目還編進了校本課程教材,學校用課程思維構建適合學生的學校課程,并最終通過內容讓學生看到課程的本質,堅定文化自信,達到理解并傳承文化的目的。
九子鞭又叫打花棍、金錢棍,是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請來非遺專家,為我們創(chuàng)作出有濃郁的土家特色的九子鞭的音樂,創(chuàng)編出極具個性的動作,干凈利落,成為每天課間操的必跳舞蹈。教師跳到了香港,學生跳到了中央電視臺。
豐富文藝體裁,增加文藝作品內涵
學校根據歷史上漁洋關小學吳峙東校長帶領師生搶運彈藥101箱的故事,創(chuàng)編了舞臺劇《烽火漁洋》。全劇分為四幕,即接受任務、搶運彈藥、山洞躲藏和收復漁洋關,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運輸場景。學生搶運彈藥的驚心動魄、日寇火燒漁洋關時師生的悲痛憤恨、砥礪前行收復失地的堅強決心等,無一不讓觀眾為之動容。師生動情表演,現(xiàn)場震撼。
民族文化題材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根本,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很多優(yōu)秀民族文化。學校根據真實故事再現(xiàn)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賀龍率領的工農紅軍在湘鄂邊根據地浴血奮戰(zhàn)時,年僅十三歲的兒童團長張正寬為掩護赤衛(wèi)隊和紅軍傷病員安全轉移,手持銅鑼、機智勇敢、面對屠刀、大義凜然,最終獻出了生命的過程。學校成立劇組,把這一故事改編成了兒童音樂劇《銅鑼聲聲》。
近年來,借民族文化進校園的風,抓住民族文化的根,為我校藝術發(fā)展開辟一片新天地。我們期待文藝作品能開出更加燦爛輝煌的花朵。
(作者單位:宜昌市五峰縣漁洋關鎮(zhèn)小學)
責任編輯 尹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