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慶平
信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持續(xù)性枕后位指的是分娩期間胎頭枕骨持續(xù)位于母體后方,在臨產時仍未能轉至枕前位,造成分娩困難。據報道,持續(xù)性枕后位的發(fā)生率為2.5%~12.5%[1]。通過合理、有效的干預方法,并合理應用干預因素,使枕后位產婦在產程管理中轉向母體前方,減少持續(xù)性枕后位,以改善產婦的妊娠結局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以本院80例枕后位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產程下行體位管理護理及穴位按摩對產婦胎方位校正、分娩成功率及母嬰結局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80例枕后位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22~34歲,平均(26.97±2.32)歲;孕周37~41周,平均(38.78±2.54)周。研究組年齡20~34歲,平均(27.09±2.15)歲;孕周37~42周,平均(38.86±2.43)周。2組產婦年齡和孕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符合《婦產科學》(第8版)[2]中有關產程異常的相關判定標準;經潛伏期內診和B超檢查為枕后位;單胎頭位;經骨盆內外測量及B超檢查,估計無頭盆不稱和巨大兒可能。
1.3 排除標準 伴有妊娠期并發(fā)癥、合并癥;伴有嚴重急慢性疾病;伴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既往伴有精神性疾病等。
2.1 對照組 于宮口開大3 cm或臨產后進入待產室,在產程中行常規(guī)導樂分娩,給予心理支持,鼓勵產婦增強分娩的信心,并囑產婦及時排空膀胱以免尿潴留而對產程進展造成影響。
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行體位管理護理和穴位按摩的方式。(1)體位管理:由助產士對產婦進行一對一體位指導,在孕婦感覺舒適的情況下,自我選擇站立位配合正確搖擺骨盆、跨馬位坐于分娩球配合正確搖擺骨盆、高坡同側側俯臥位,助產士在一旁進行指導,并嚴密觀察孕婦的產程狀況,在胎頭拔露后上產床以半臥位的形式,直到胎兒娩出為止。(2)穴位按摩:在潛伏期時,以掌面順時針的形式對關元穴進行輕柔、按摩,配合拇指對合谷穴進行適當按壓;活躍期和第二產程時,以中極為穴,同樣以掌面順時針的形式進行輕柔、按摩,配合拇指對三陰交穴和合谷穴進行適當按壓;對難產、滯產者,以至陰穴為主穴,拇指適當力度按壓,并配合三陰交、足三里穴進行適度按壓。穴位按摩期間,密切與產婦交流,了解其主管感受及疼痛的緩解狀況,及時調整按壓力度,以產婦感覺舒適為宜。
3.1 觀察指標 記錄2組胎方位校正(轉枕前位)、分娩方式(經陰道分娩、剖宮產及產鉗助產)及母兒結局(鎮(zhèn)痛分娩、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等情況。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shù)據錄入SPSS23.0版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4.1 2組胎方位校正及分娩方式比較 見表1。研究組胎方位校正率、經陰道分娩率較對照組升高,剖宮產率、產鉗助產率較對照組降低(P<0.05)。
表1 2組胎方位校正及分娩方式比較 例(%)
4.2 2組母嬰結局比較 見表2。研究組鎮(zhèn)痛分娩的比例較對照組低,產后出血量較對照組少,新生兒窒息率較對照組低(P<0.05)。
表2 2組母嬰結局比較
作為產程中多發(fā)的胎位異常狀況,持續(xù)性枕后位不僅會造成第一、二產程延長,使得發(fā)生梗阻性分娩與難產的風險性升高,使得產鉗助產和剖宮產率增加,而且會引起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升高,如產后出血、嚴重會陰裂傷、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腦病、新生兒產傷、新生兒監(jiān)護病房住院率升高等[3],造成母嬰不良結局。此外,持續(xù)性枕后位產婦在分娩期間容易引起過早疲勞,使得產痛更加劇烈,應用硬膜外麻醉的發(fā)生率較高。盡管大部分持續(xù)性枕后位胎兒在未經干預和處理的情況下,可最終于娩出前自發(fā)轉向母體前方,但仍約為7.5%的胎兒未能順利旋轉,加大產婦的分娩難度。而對枕后位產婦進行體位管理護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為無創(chuàng)的人為干預方式,在促進胎頭旋轉上起到重要作用。
中醫(yī)學并無持續(xù)性枕后位的病名,而根據其臨床表現(xiàn),可將之納入滯產、難產的范疇。中醫(yī)學認為,難產是因胎兒體位不正,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胎兒的動作可引起母體氣血運行受阻,使得氣血不暢,可引起產痛。如果未能及時校正胎位不正,則對分娩結局極為不利,同時會引起母體較大的身心損傷。穴位按摩是基于經絡腧穴學說的思想,運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通過按摩的方式進行施治,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中通過穴位按摩,可刺激人體特定穴位,繼而刺激產婦經絡之氣,獲得通經活絡及祛邪扶正的效果。在體位管理的同時,配合使用穴位按摩,可提高枕后位產婦的分娩成功率,獲得良好的妊娠結局。
研究指出,產時綜合護理干預及中醫(yī)穴位按摩,通過手法以激發(fā)特定穴位,可減輕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對順利分娩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4]。而穴位按摩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關元、合谷、至陰、中極、三陰交等,其中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具有減輕子宮收縮時的疼痛感。合谷穴是調理人體氣機的要穴,亦是陽明經的原穴。按壓合谷穴可促使人體痛閾和耐痛閾增加,發(fā)揮理血、通經活絡、鎮(zhèn)靜止痛的作用,并能夠促使孕產婦處于清醒狀態(tài),在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下進行生產。至陰穴為足太陽經井穴,亦是催產的經驗要穴,在治療胎位不正和滯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發(fā)揮清頭明目、理氣活血、開竅蘇厥、正胎催產、散熱生氣等諸多作用。中極穴是任脈與足三陰的會穴,可起到止痛通經和益腎興陽的作用。并且,無論是中極穴的淺層,亦或是深層,均存在諸多神經屬支或分支,按壓該穴可利用神經傳遞直達子宮,促進分娩[5]。三陰交是治療婦科疾病的常用之穴,具有流通氣血、活血通經的功效。適當按壓三陰交穴,可改善孕婦氣血狀況,并配合使用足三里穴,可激發(fā)脾胃經,起到氣血化生,確保充足氣血以助生產的作用。有研究報道,行良好的體位管理不僅能夠減輕剖宮產產婦術后疼痛,亦能提高產婦舒適度,促進產后恢復[6]。另有研究表明,穴位按摩在產婦泌乳和子宮恢復方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7]。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胎方位校正率、經陰道分娩率較對照組均明顯升高,剖宮產率、產鉗助產率較對照組均顯著降低。此外,研究組鎮(zhèn)痛分娩的比例較對照組明顯降低,產后出血量較對照組明顯減少。結果表明,產程下行體位管理護理和穴位按摩可有效校正枕后位初產婦的胎方位,從而能夠有效提高經陰道分娩率,減少產后出血量,改善母嬰結局。研究組新生兒窒息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結果表明,體位管理護理和穴位按摩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產程下行體位管理護理和穴位按摩可有效校正枕后位初產婦的胎方位,從而能夠有效提高經陰道分娩率,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獲得良好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