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燕
課堂實施是否有效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有效課堂實施是優(yōu)化教學行為的著力點。本文就有效課堂實施談幾點看法。
一、有效課堂實施要明確的三個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有效課堂實施可以緊緊扣住十二個字:實施什么,該誰實施,如何實施。
(一)實施什么?
“實施什么”,從根本上說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決定的。一節(jié)課,確定了什么教學目標和內容,就實施什么。例如某節(jié)語文課根據教學計劃需要教學某一首古詩,那“實施什么”指的就是教學這首古詩;某節(jié)數學課根據教學計劃需要教學某一概念,那“實施什么”指的就是教學這一概念。但“實施什么”不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分解目標和教學步驟,所以“實施什么”還有一個教學思路和程序的問題,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既要依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又要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基本原則是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二)該誰實施?
如果說“實施什么”是一種教學策略的話,那么“該誰實施”就涉及到教學藝術了?!霸撜l實施”解決的是活動主體的問題,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而學生中又有學生個人、學生群體之分?!霸撜l實施”的前提是有效教學,即學生的有效學習和高效學習。有的事情老師做最有效,就由老師做;有的事情學生做最有效,就讓學生做。就知識教學而言,學生一看就會的、難度較小的,或者只需學生一般了解的次要知識等,適合老師講授,因為老師講授可以節(jié)省時間。
(三)如何實施?
“如何實施”解決的是活動主體如何具體做某事,是做某事的具體細節(jié)、具體方式,也屬于教學藝術的范疇。例如在概念教學中常有“學習概念的定義”這一步驟,要完成這一教學步驟的教學任務,就需要將其分解為一系列更小的微觀步驟:閱讀或板書定義,分析定義語句的結構,梳理定義中的核心或關鍵詞語,變換定義的語言形式等;或者先擺出幾個實例,再分析幾個例子中的共同特征,再歸納概括出定義的一般結論等?!叭绾螌嵤笔墙虒W方式選擇問題的核心。在這方面,需要依據科學原理、教學難度和具體學情進行創(chuàng)造,其基本原則是:怎樣有效就怎么做,怎樣高效就怎么做。究竟需要運用多少種方法學生才能達到應該理解掌握的標準,這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臨時調控了。
二、有效課堂實施的三個著眼點
(一)著眼于基礎。
重視“雙基”是中國教育的特色和優(yōu)點,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著眼于“雙基”更應有全新的視角和切入點。有些教師對基礎的理解過于狹窄,將基礎扎實僅僅理解為知識數量的堆積。其實,新課程從一開始就沒有淡化或忽視“雙基”,只不過是以一種全新的視野去審視“雙基”,賦予“基礎”這個概念更豐富的內涵。
(二)著眼于當堂吸收。
教學的成敗、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上課堂實施的成敗與質量的高低。設計好課是為了上好課,而作業(yè)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yè)成績的檢查與評定等都是課堂教學的補充、促進與保證。在教學工作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課堂實施是中心的一環(huán),抓住了課堂教學,就抓住了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著眼于中后等生。
后進生,一種表現為成績差,一種表現為思想消極或行為習慣差。優(yōu)生則相反。而介于優(yōu)生和后進生之間的則為中等生。他們會不同程度受到師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視。要真正實施公平教育和素質教育,就不能忽視這個群體的教育。
三、教師在有效課堂實施中的角色定位
“教”的本質特征是什么?作出這樣判斷的依據主要是弄清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與沒有教師指導下的個人學習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就是“教”的本質所在。在有教師在場的情況下,教師為了讓學生想學、會學與學好,會作出種種嘗試與努力,教師通過這些嘗試與努力,使不想學習的學生想學,使想學的學生持續(xù)地學。相對學生自學而言,教師的嘗試與努力也能使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我們把教師的這些嘗試和努力稱之為教學。因此,我們把“教學”規(guī)定為“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
在課堂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分別體現為不可或缺的不同角色。無論哪種角色,都不應該是完全占有講臺的傳授者,更不是完全退出課堂的旁觀者。
總之,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的每一次課堂實施都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定會良性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的素養(yǎng)就必然持續(xù)地得以提升,品質教育就真正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