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佳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
梅羅維茨對傳播領域理論貢獻,具有非常大影響力傳播思想主要有:媒介情境論、媒介素養(yǎng)以及球土化觀點。
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一書提出了媒介情境論,研究分析了先人學者的觀點:(見表1)
經(jīng)過10年的努力,他將這兩種理論合二為一,采用了“場景”方法將面對面交往與媒介研究聯(lián)系起來,研究社會傳播新模式。
1.媒介決定了情境,媒介變化會導致情境的變化
梅羅維茨從情境邊界、前臺和后臺關系、物理場所和社會場所的關系三個方面對比分析了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中的情境以及相應行為模式的差別,認為印刷媒介環(huán)境容易把社會情境隔離開。而電子媒介則逐漸消除了物理場所和社會場所之間的歷史性關聯(lián),使之失去了區(qū)別情境和行為的意義,因為電子媒介改變了時間和空間對于社會互動的意義。新媒介筑造了新場景,新場景導致新角色和新行為。也就是:媒介的變化→社會環(huán)境(情境)的變化→人類行為變化。
2.不同的社會行為需要不同的場景
他認為,不同情境的分離使不同行為的分離成為可能,而不同情境的重疊或混淆則會引起行為的錯亂,因此,真正不同的行為需要真正不同的情境。人們需要始終如一地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但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情境一旦重疊或混淆,社會角色就會隨之變化,面對混亂的角色特點,人們會感到困惑不解、不知所措。
3.電子媒介促成新場景生成,地域的消失
傳統(tǒng)的印刷媒介環(huán)境為我們劃定了比較明確的前臺和后臺的界限,使人的行為顯示出比較明顯的前臺和后臺特征,從而維護了前臺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單一和穩(wěn)定。而電子媒介傾向于暴露后臺的表現(xiàn),因為電子媒介促進了信息流動,打破了不同階層受眾群之間的界線,將原來私人的場景融合進原來公共的場景,出現(xiàn)了許多原本分開的舊場景、范圍合并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了新的場景出現(xiàn)。前臺和后臺之間出現(xiàn)融合,造成了地域的消失。
同時,他還做了3個個案研究,證實了其合理性,即從群體身份、角色轉(zhuǎn)換(社會化)、權威(等級制度)這三個視角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來詳細論述電子媒介下的“地域的消失”。
梅羅維茨認為,媒介素養(yǎng)應該分為三類:媒介內(nèi)容識讀、媒介語法識讀和媒介識讀。
媒介內(nèi)容素養(yǎng)是會用、會讀、會解、會評的能力,是理解并解讀表層的消息和深層的潛在消息的能力,是對社會、文化、政治制度的一種認知。梅羅維茨使用新聞媒體作為例子認為“緊跟新聞”只是內(nèi)容識讀的一個基本水平,要弄懂新聞故事是怎樣構(gòu)建,新聞發(fā)布者的固有偏見等等。也就是說,受眾對內(nèi)容能夠明智地選擇、識別、解讀、分析、判斷,積極主動地趨利避害。
表1
媒介語法識讀就是要考慮到不同媒介有各自的語言。梅羅維茨提供了幾個例子。印刷媒體生產(chǎn)要素包括頁面大小、格式顏色和紋理和字體設計、圖形等。攝影制作要素包括構(gòu)圖、景深、鏡頭、曝光、對比度、后期制作等。他認為媒體語法沒有得到很多的關注,部分原因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廣泛的生產(chǎn)變量。不過,他承認,這是因為內(nèi)容制作者通常更看重觀看內(nèi)容要素而不是生產(chǎn)要素。
梅羅維茨認為,媒介識讀往往與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有關。媒介識讀是要弄懂一種媒介與另一種媒介之間的差異以及微觀和宏觀層面每種溝通的固有特征。同樣,他列舉了相關例子,感覺信息類型(視覺、聽覺或嗅覺)、形式(圖像或文本)、分辨率(如,廣播聲音與現(xiàn)場聲音保真度和電視圖像與現(xiàn)場圖像保真度相比較)、傳送速度和物理要求(如,人們在哪里以及如何接收此消息)。微觀層面的分析包含了私人和人際情況。他還提出,當新媒體(或技術)產(chǎn)生時候,媒介的環(huán)境更加清晰。①
梅羅維茨提出了“普遍化他域”。首先,媒介拓展了我們的經(jīng)歷范圍,我們與不靠近自己的人有社會關系。其次,通過接觸外部世界,媒介還拓展了我們對“普遍化的他域”的認識,使我們能夠更廣泛地了解世界。②正如學者孫瑋所說,梅羅維茨指出電子媒介并未切斷人們與地方之關系,而是促進了地方的情感聯(lián)系?!盎拥纳缛骸弊兂闪艘环N移動現(xiàn)象。③
20世紀80年代,梅羅維茨站在先人的肩膀,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媒介情境論,被學術界廣泛提及和運用。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之初,梅羅維茨又進一步拓展了理論的內(nèi)涵,拓展了媒介情境論的研究視野,提出了自己對媒介素養(yǎng)的理解,并結(jié)合米德、庫利的思想提出了普遍化的他域,認為電子媒介的廣泛運用消解了地域的限制,“我們”與“她們”、“這兒”與“那兒”的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場景的融合使我們擁有了“球土化”的感覺。
對接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新媒介,梅羅維茨理論和傳播思想依然具有參考性,是闡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現(xiàn)象的理論依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崛起推動了社會場景的流動與融合,解除地域限制,拆解了舊場景、虛擬與現(xiàn)實和公域與私域的界限模糊,使得人們與場景之間互相建構(gòu)更加頻繁、更加深入,不停地調(diào)適自己來適應新的場景、新情境,并產(chǎn)生一系列的新感知、新認識和新行為。
注釋:
① Meyrowitz, Joshua.“Multiple Media Literacie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48(1),Winter 1998, 96-108
② “The Rise of Glocality: New Senses of Place and Identity in the Global Village.” In Kristóf Nyíri,(Ed.), A Sense of Place: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Vienna:Passagen Verlag, 2005, 21-30
③ 孫瑋.微信:中國人的“在世存有”[J].學術月刊.2015(1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