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嗣國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一經發(fā)布就備受關注,被定位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關鍵”、新課標的“源頭”。其目的旨在打破“學科本位”“知識本位”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培養(yǎng)具有21世紀工作技能及核心競爭力的人才。這一目標的落實需要各個學科的共同努力。下面筆者就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談幾點自己的做法和見解。
一、樹立形象,以教師的素養(yǎng)影響學生的素養(yǎng)
教師的課堂形象一般是指課堂上學生對教師產生的基本看法和得出的基本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受到學生的高度關注。學生的觀察與模仿將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師的課堂形象展示著個人素養(yǎng)及精神涵養(yǎng)。
1. 規(guī)范儀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教會學生處理與他人交往時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課堂表情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面部所表露出來的其內在的思想與情緒控制能力。在學生面前,教師的表情應當表現得和藹、親切、友善,讓學生認識到在與人交往中應當誠懇、溫和,使人感覺易接近。儀容不僅包括課堂上的表情,還包括衣著、飾物。教師的儀容應干凈整潔,讓學生感知正確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審美標準。
2. 規(guī)范教態(tài)
課堂教學時,教師的肢體動作往往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師的課堂舉止應當適度與自然。要對自己在站立、行走、就座等工作時的肢體動作予以重視,使自己的舉止不讓學生感到夸張或者被別人曲解,給人以教養(yǎng)良好、穩(wěn)重成熟之感。教師要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不能讓自己的個人情緒影響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寬和待人的一面,從教師的言行中學會調節(jié)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二、走進生活,體現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國古代的《九章算術》中提及的“雞兔同籠”問題,就體現出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新課標數學實驗教材的練習設計也反映了這一特點,其中有許多與現實生活及其他學科密切聯系的習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一切合點,充分運用教材中“課題學習”“數學活動”專欄,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捕捉“生活素材”,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探索,了解知識的產生、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進行民族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教育,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國情歷史,熱愛祖國。如學習了《軸對稱》一章后,設計數學活動“探索中國建筑中軸對稱的構造藝術”,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故宮建筑群的數學之美。我國古代建筑最講究的就是對稱美,我國很多城市的整體布局,也大都是嚴格按照中軸線來對稱修建的。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數學的應用之美,更折服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激發(fā)了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信念和行動。
三、合作學習,在自主探索中提高素養(yǎng)
合作學習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樂學、善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合作擔當精神。小組合作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以學生自愿組合為前提。合作中教師要予以合理的調配和指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小組內的合作,同伴之間相互幫助,通過合作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形成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奠定基礎。如探索“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50°,求其另外角的度數”時,一個小組內的兩個學生很快舉起手,一名學生答案為“50°,50°,80°”另一學生答案為“50°,65°,65°”,兩名學生回答完后面面相覷。教師及時抓住問題的所在“合作探究”,問他們倆是否進行了“合作”,兩個學生臉馬上紅了,教師借機補充到“學習和生活中要學會合作具有團隊精神”,不僅兩名學生受到了教育,全班同學都感受到了“合作擔當”的真正含義。
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開展素養(yǎng)訓練
最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認識并靈活運用“因材施教”教學原則的是孔子。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痹诂F代課堂中,“因材施教”就是要發(fā)掘學生“學會學習”的基本素養(yǎng),教會學生勤于反思,能根據不同情景和自身實際,選擇合理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如學習平方差公式(a+b)(a-b)=a2-b2時,學生的掌握情況就不一樣,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公式,并能熟練地運用,而有一部分學生僅限于公式的記憶,不會擴展運用。這時教師就要及時分析學生理解上的差異,引導學生對比發(fā)現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就會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自己解決不了的尋求同學和教師的幫助,這樣“因材施教”就在教師的引導下轉變成學生“學會學習”,問題迎刃而解。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解決了數學問題,還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