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每天的商業(yè)新聞,總有一種“觀看矛盾圖景”的分裂感。一方面,各方新貴排著隊在境外敲鐘上市,一個個勵志創(chuàng)業(yè)史的背后,是成功、財富、夢想這樣一些“母題”的演繹,人們鐘愛這種故事,就像好萊塢鐘愛英雄的結局;另一方面,如果這些故事不小心露出了陽光下的陰暗面,比如互聯(lián)網(wǎng)大佬的性侵嫌疑,外界就會捕捉到一個精心構建的帝國的破綻,而對于這種破綻,圍觀者是沒有多少同情心的。
作家蘇小和將其稱為“人性的幽暗”。他引用斯密的話:“一個驟然富貴的人,即使具有超乎尋常的美德,一般也不令人愉快。”更何況,在這一波由資本催生的造富運動中,無論是創(chuàng)始人還是企業(yè),根本談不上“具有超乎尋常的美德”,而是暴露出虛胖的體質和孱弱的內在。滴滴在面對創(chuàng)業(yè)以來最大的危機時這樣自我總結:“歸根結底是我們的好勝心蓋過了初心?!?/p>
商業(yè)世界的玩家,多半像《圣經(jīng)》里描述的那些要建造巴別塔的人,以為只要擁有夢想并拼盡全力就可以通往天堂,然而由于內心缺乏謙卑和敬畏,被上帝以“讓他們說不同的語言”而阻止,本質上這是一種離心,是阿喀琉斯之踵,將在不起眼的時候給“巨人”致命一擊。
幾年前本刊曾經(jīng)發(fā)表過一篇文章,談到企業(yè)家的“知恥”和“知愧”。知恥是道德的自覺,有了羞恥心,就不會在被人追捧、春風得意的時候忘了形;知愧就是知道反省和內疚,在拉扯著企業(yè)狂奔的過程中,不斷反省做了哪些違心的事,愧對了那些利益攸關的人,時時內觀,洗滌內心,修補“阿喀琉斯之踵”。
本期封面,我們探討人文精神如何彌補組織快速擴張帶來的疾患。其中一個受訪者、上海步科股份的CEO唐咚曾經(jīng)問許小年:為什么德魯克一上來就是談“術”而非“道”?后來他明白了,西方的“道”在基督教精神里,在罪感文化里,而中國的組織架構與精神內核這兩條高速公路,還需要尋找自己的交叉點。
如何尋找?向內看,致良知。而落實在企業(yè)管理上,又是針針見血的考驗。譬如做產(chǎn)品,“如果純粹從賺錢角度出發(fā),那可能會扎入紅海。而抽身出來,看到市場上的痛點,自己有能力填補空白,就是一種義不容辭。此時不是考慮現(xiàn)在能掙多少錢,而是一種天命召喚”。這就是唐咚理解的“致良知”,也是“循天理”。如果一個產(chǎn)品別人能做得更好,他就拒絕做,哪怕有錢賺。商業(yè),詩意地棲居。這并不是一種矯情和浪漫,而是領導者個人和組織都必須彌補的重要課題。唯有如此,我們才不至于在狂奔中忘卻初心,在得意中暴露狂妄。
最后引用封面文章中的一句話:在大工業(yè)時代背景下,“活得像個人”是不容易的。需要修煉,才能讓領導者及其追隨者的價值觀帶有更多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