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林言
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古詩詞中秦始皇的個人形象,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古代文人對秦始皇的評價,并簡要闡述了筆者自己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秦始皇 古詩詞 正面 反面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1
中國古代,涌現(xiàn)了眾多如今依然響當當的英雄人物,在這些人物中,秦始皇無疑是最具爭議的一位。千百年來我國文人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譽之者稱之為“千古一帝”,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毀之者稱其殘酷無道、行止古怪、毫無人性。正是這樣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不斷地出現(xiàn)在我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類型——詩詞中。本文將從正反兩方面,探討一下古詩詞中的秦始皇,并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秦始皇在古詩詞中的正面形象
提到秦始皇,不得不提的就是其統(tǒng)一六國,建立大一統(tǒng)國家的卓越功績。古詩詞中正面歌頌秦王也主要集中在這一方面。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秦人的歌頌,這在當時全國各地的刻石中尤為常見。例如公元前219年的瑯琊臺刻石中歌頌到:“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公元前215年碣門石刻中也提到:“皇帝威武,德并諸侯?!盵1]這些石刻中的詩歌不僅僅把秦王統(tǒng)一六國的事跡進行了記載,而且對大一統(tǒng)狀況下秦王一系列政策法令所帶來的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的效應也做了宣揚。后代文人也多承認秦始皇取得的這一卓越功績,如唐代李白在其作品《古風·秦皇掃六合》中贊揚“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對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的功績做了肯定。
二、秦始皇在古詩詞中的反面形象
1.窮奢極欲,不恤民力
古代詩詞中對秦始皇實行殘暴統(tǒng)治的描述多集中在他不惜民力財力,大興土木修筑宮殿,尤其是當時工程最大、耗費人力財力最多的豪華宏偉的阿房宮這一事跡上。唐代詩人胡曾在《詠史·阿房宮》中這樣寫道:“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長安。帝王苦竭生靈力,大業(yè)沙崩固不難?!辈軇自谄洹睹詷歉瓒住?中諷曰:“君不見秦皇愛阿房,死葬驪山側。煬帝愛迷樓,死葬迷樓北?!崩畲筢摗队袢髫烆U和園墻根,潺潺有聲,聞通三?!分幸矊懙溃骸暗铋w嵯峨接帝京,阿房當日苦經營。只今猶聽宮墻水,耗盡民膏是此聲。”[2]我國眾多文人都把秦王不體恤民情,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長城、兵馬俑等工事作為了導致秦王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常用秦始皇的事跡來諷刺當代統(tǒng)治者的不作為或類似行徑,以表達自己的痛心和愛國之情。
2.焚書坑儒,文人鄙之
唐朝詩人杜牧有一首詩叫《焚書坑》,詩曰:“竹帛煙消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大意是:燒過的竹帛煙灰剛散,秦王朝也很快垮臺了,險關和黃河也保護不了秦朝都城。焚書坑的灰還未涼,山那邊的農民揭竿而起,那農民起義的領袖劉邦和項羽原來都不是讀書之人。該詩明確表示了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并沒有太多益處,反而卻摧殘了中國文化,激發(fā)了人民對他更大的仇恨,加快了秦王朝的滅亡。關于古代文人對秦始皇焚書坑儒描寫的詩作還有很多,如羅兩峰詠《始皇》云;“焚書早種阿房火,收鐵還留博浪椎?!彼纬瘲顑|《始皇》云:“儒坑未冷驪山火,三月青煙繞翠岑?!绷_隱《焚書坑》云:“千載遺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無不是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批判。
3.追求長生,愚昧無知
秦始皇享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感嘆人生短暫,為了使自己福壽延年,他四處求仙,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上當受騙,其中最有名的騙子就是方士徐福。唐代詩人熊皎寫過一首《祖龍祠》,諷刺了秦始皇這一愚蠢的作法:“并吞六國更何求,童男童女問十洲。滄海不回應悵望,始知徐福解風流。”意思就是秦始皇滅掉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為了求取長生不死,派徐福帶上童男童女各三千漂洋過海求仙取藥,但這一去卻再也沒有回來。李白在其《古風》中也有這方面的描述曰:“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周欽來詠《始皇》云:“蓬萊覓得長生藥,眼見諸侯盡入關。以此來諷刺秦王的迷信和愚昧無知。
三、關于古詩詞中對秦始皇評價的個人見解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在詩作中對秦始皇的總體評價并不高,雖然褒貶皆有,但以貶為主。深究秦后為什么古代文人對秦始皇多是批評,我認為有以下兩方面原因。首先,秦朝兩世而亡,實現(xiàn)統(tǒng)一后執(zhí)政時間只有十五年,可謂是曇花一現(xiàn)。后世之所以對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大肆斥責,而不是對他的功績做宣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總結教訓,以亡秦為戒,告誡后世統(tǒng)治者不要犯類似錯誤;其次,秦始皇焚書坑儒,不僅燒毀儒家經典,而且活埋四百六十多個儒生,而秦后儒家思想成為了占據中國封建統(tǒng)治2000余年的主導思想,儒家文人對秦始皇自然不會有太多好感。
不管古代詩詞中對秦始皇的評價是褒還是貶,我們現(xiàn)代中學生必須堅持的是在評判一個歷史人物的好與壞時,不應該聽信片面之言,而應該通過事實,全方面、理性地去評價。秦始皇雖然窮兵好戰(zhàn),賦斂無度,但他對中國歷史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他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并開創(chuàng)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在經濟、文化、思想上都作出了突出貢獻,[3]對我國后世建立統(tǒng)一國家奠定了基礎。從總體上來講,秦始皇是一個功大于過的偉大的歷史人物,值得我們后世頌揚。
參考文獻
[1]梁向明.淺析秦人和漢人對秦始皇的評價[J].固原師專學報,1992(01):41-44.
[2]呼曉川.雄渾詩作 慷慨悲歌——李大釗早年詩作的愛國情懷[J].黨史博采,1995(01):9-11.
[3]閆馥花.小議秦始皇的功與過[J].考試周刊,2015(0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