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皓童
摘要:文章介紹的是戰(zhàn)國時期四公子如何通過修煉自身廣納賢才,包括需要有高尚的品德,例如對待比自己身份地位的賢士要尊敬有禮,態(tài)度虔誠;要不恥下交,平等待人,以廣泛結識賢士為樂趣,并且要控制住對金錢的欲望,不要貪圖私利;要耐心聽從賢士對國家戰(zhàn)況的做法和意見,不要一意孤行,葬送了賢士的追隨之路。公子還需要才高八斗,有辨識人才的智慧和口若懸河的才能。文章還寫了廣納賢才當時的社會背景是賢士需要有追隨四公子的需求,以及戰(zhàn)國四公子的家世背景。最后寫了戰(zhàn)國四公子的廣納賢才與現在社會的一些關系,以前的一些方法在如今的社會仍有起鮮明的時代意義,以及戰(zhàn)國四公子優(yōu)秀的品德要后世繼續(xù)傳承下去,卑劣的品性要摒棄,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關鍵詞:戰(zhàn)國四公子;廣納賢才;品德;才能;社會背景
一
戰(zhàn)國時期諸雄并起,天下形勢變幻莫測。各諸侯相互征伐,各國公子都廣納賢士,以擁護自己的君王不被其他諸侯兼并。戰(zhàn)國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就是當時廣納賢才的公子代表。要想廣納賢才,我認為和公子自身、公子的家世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因素是分不開的。
二
首先,就公子自身而言,需品德高尚,才能得到士人的尊敬與追隨。
(一)什么為之品德高尚?品德,是做人的規(guī)矩,是用來調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而一個人品德的高尚,主要是看他是否有著諸如誠實守信、寬容待人、忠心耿耿、講禮儀等崇高的人格,這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財富。而一個人品德的高尚可以得到他人的尊敬與推崇。據《史記》中記載,舜的父親被繼母讒言,加上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要置舜于死地,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順應了古代“百善孝為先”的傳統,而且與弟弟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寬廣的胸襟與對孝道的堅守,使得他被堯賞識,成為一代被百姓認可和尊敬的君王。
(二)而在戰(zhàn)國時候的公子,需要有什么高尚的品德呢?其一,對待比自己身份低微的門客以及賢士要尊敬有禮,態(tài)度虔誠,不要高傲怠慢。就拿魏國的信陵君來說吧,他對身份低微的大梁夷門監(jiān)者——侯嬴,自始至終神色恭敬,耐心地等候侯嬴與朋友朱亥交談;而對待屠戶朱亥,他也是數次前往拜見。最終二位助信陵君一臂之力竊符救趙,保全了趙國,拖延了秦國對魏國的進攻。雖然這些門客身份比信陵君低微,但是他對門客不卑不亢,尊敬有禮,態(tài)度虔誠,此等高尚的品德最終打動了侯嬴和朱亥,并使他們在關鍵時候為他效力,幫助他轉危為安。劉備三顧茅廬求諸葛亮出山,也是態(tài)度虔誠,對諸葛亮尊敬有禮,最終才打動諸葛亮出山,成就了這一傳世佳話。由此可見,對賢士態(tài)度虔誠,恭敬有禮的高尚品德能換來賢士的追隨。
其二,公子要能不恥下交,平等待人,以廣泛結識賢士為樂趣,并且要控制住對金錢的欲望,而不要鼠目寸光,貪圖私利,因為一些所謂的名譽而錯失廣納賢才的機會。信陵君驅逐秦軍救了趙國之后,便留在趙國,聽說兩個有才有德的人,一個藏身于賭徒中,一個藏身在酒店里,便親自同他們交往,以相識他們?yōu)闃啡ぁ_@事被平原君知道后,找到他的嘲笑和批判,他認為信陵君和這些人交往是恥辱,有失信陵君的公子身份。結果平原君門下的賓客聽到這件事,都紛紛離開平原君,去投靠信陵君。事實證明,平原君的鼠目寸光和貪圖名利葬送了賢士的投靠之路,而信陵君的平等待人和他的不恥下交,以廣泛結識賢士為樂趣的做法讓賢士無不投靠于他。還有一個例子,周王看見姜太公在河邊釣魚,想請他來當周朝的謀臣,兩次派官去請他,最后到自己親自去請他。周王一個堂堂的大國君主,不以請一個庶民來治國為恥,只要是有識之士,都愿意結交。兩個例子都表明公子的不恥下交和平等待人的高尚品德可以招攬賢才。
其三,公子要虛心聽從和冷靜分析手下賢才的諫言,有自主判斷的能力,而不要受一些小人迷惑,這樣賢士才會愿意永遠追隨你,達到最終廣納賢才的目的。賓客中有個有前瞻的賢士朱英曾經好心勸諫過春申君要把李園殺掉,而且已得知他豢養(yǎng)此刻已久,楚王一下世,李園就會搶先入宮來殺死春申君。可是春申君卻受李園迷惑,沒有當機立斷殺死李園,最終朱英遠離他,還落得了個殺身之禍的下場。因此,公子要有虛心聽賢士的意見的高尚品德,而不要一意孤行,否則投奔的賢士將會調轉船頭,離公子而去。
三
其次,就公子自身而言,還需要才高八斗。
其一,公子需要有辨識人才的智慧。人才,是不謂身份地位,家世背景,而是有勇有謀,能為公子分擔憂,出謀劃策的人。魏國的信陵君就有辨識人才的智慧。一次信陵君與魏王下棋,不想北邊邊境傳來警報,說“趙國發(fā)兵金帆,將進入邊境?!蔽和跻蚜⒓捶畔缕遄诱偌蟪忌塘繉Σ?,而一邊的信陵君卻淡定自若地說只是趙王打獵而已。果真后來傳來消息趙王果真只是打獵罷了。魏王感到驚詫,問信陵君原因,原來是信陵君的食客中有個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趙王的秘密,趙王有什么行動,就會立即報告給他。由此可見,信陵君能考慮周到,辨識到一位能打探秘密的人才,是非常有辨識人才的智慧的。
相比之下,孟嘗君則望塵莫及了。孟嘗君只以樂于養(yǎng)客而沾沾自喜,而沒有辨識人才的智慧,招來天下許多負氣仗義的人,使薛地民間的風氣甚是糟糕。
其二,公子需要培養(yǎng)口若懸河的辯論口才。楚國的春申君到秦國對秦王講治國的道理,講得頭頭是道,把秦王講得心服口服,最終不攻打楚國,他的口才為世人所稱贊。還有一個例子,“晏子使楚”一直是傳世的佳話,講的是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都能夠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晏子的善辯也是公子需要培養(yǎng)的重要才能之一??偠灾?,公子想要廣納賢才,還得有讓賢士仰慕的才能。
四
再其次,公子背后還得有龐大的家世背景作支撐。家世背景就像是一所飯店的招牌一樣,家世背景的好壞也會影響到賢士的追隨。戰(zhàn)國四公子背后都有強大的后盾,那就是他們所效力的國家或者說是國家的王。因此,顯赫的家世背景也是公子廣納賢才必備的武器。
五
最后,公子能夠廣納賢才也和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背景分不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沒有我們印象中熟悉的科舉制,所有的官位和爵位都由王室的親屬門下來擔任,而天下庶民中自認為是賢士的人想發(fā)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是一輩子碌碌無為,懷才不遇,就必須去投靠自己信任的公子,以發(fā)揮自身的才能,為公子效力,也借此通過自己的才能尋找當官的機會。這種賢士需要投靠公子的需求的社會背景因素也是公子能夠廣納賢才的重要原因和源泉。
六
歷史的長河川流不息,上述所有的方法到如今社會都有其鮮明的時代意義。不信我們將視野從戰(zhàn)國的沙場轉移到如今的社會,所有古代的戰(zhàn)國四公子如何廣納賢才的成功經驗和慘敗教訓都值得我們后世的人借鑒和加以引用。比如說,在面試會上,公司要招納有才的員工,老板要尋找得力的下手,上司要尋找忠心的秘書,等等之類的場合,都可以找到當年戰(zhàn)國四公子廣納賢才的縮影。上屬可以用上述所說的當年戰(zhàn)國四公子廣納賢才的方法按班就套地找到與自己合作的得力助手,來提高自己的業(yè)績,就如同當年戰(zhàn)國四公子通過廣納賢才強大自己的國家一樣。當然,有膽識的年輕人也可以通過上述方法甄別對自己有益的企業(yè)去面試。不僅如此,戰(zhàn)國四公子的一些廣納賢才中的一些優(yōu)秀品德,如信陵君的虛懷若谷,平等待人,不恥下交,春申君誓死也要保護太子回楚國的忠貞不渝,值得我們學習;當然,當中一些卑劣的品性,如平原君的貪圖私利,春申君的聽信讒言,孟嘗君的只廣納卻不辨人才,都值得我們引以為戒?!叭∑渚A,棄其糟粕”是我們對待他們的品行的最佳做法,而且精華部分的優(yōu)良品德值得我們在生活和待人處事中加以實踐和運用,并使之成為自身的優(yōu)良品德。
七
穿越歷史的長河,我們仿佛回到了戰(zhàn)國廣納賢才的沙場,與四位公子交談甚歡,娓娓道來著自己“引賢”的故事。
參考文獻:
[1]《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