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富娟 吳良姿
1.浙江省慶元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323800);2.浙江省慶元縣中醫(yī)院
子宮內膜炎是婦科臨床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tǒng)炎癥性疾病之一,是導致育齡期女性受孕率降低的重要誘因,且妊娠期并發(fā)子宮內膜炎易造成流產等不良妊娠結局。藥物是目前臨床針對子宮內膜炎的主要治療方式[1-2]。本文對接受治療的子宮內膜炎患者采用甲孕酮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為臨床工作提供借鑒。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子宮內膜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所有患者均明確知曉本研究內容及目的,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方案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第八版中子宮內膜炎的相關診斷標準:盆腔區(qū)域疼痛,白帶及月經量增多,痛經,子宮內膜蒼白、腫脹,鏡下可見內膜間質有大量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②首次確診,前期未接受過抗炎抗感染相關藥物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生殖道病變;②妊娠期;③肝腎功能不全;④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⑤對甲孕酮和抗生素類藥物過敏;⑥患有嚴重精神障礙性疾病,無法配合完成研究。
①對照組:注射用頭孢曲松鈉0.5g(山東魯抗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0.5g/支),溶于50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同時予以注射用甲硝唑25mg(吉林津升制藥有限公司,25mg/支),溶于50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1次/d,療程為2周(經期停藥),連續(xù)治療2個月經周期。②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在月經干凈后的第2d開始增加醋酸甲羥孕酮片(上海信誼天平藥業(yè)有限公司,2mg/片)口服,1片/次,1次/d,療程為3周(經期停藥),連續(xù)治療2個月經周期。
觀察治療期間兩組患者頭暈嗜睡、惡心、嘔吐、乳房腫脹和皮疹等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記錄治療后盆腔區(qū)域疼痛、白帶增多等子宮內膜炎癥狀消失時間。評價子宮內膜炎療效:①顯效,血常規(guī)中性粒細胞、白細胞計數完全恢復正常,盆腔區(qū)域疼痛、白帶增多、痛經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月經周期恢復正常;②有效,血常規(guī)中性粒細胞、白細胞計數向正常參考值范圍明顯轉變,盆腔區(qū)域疼痛、白帶增多、痛經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月經周期基本恢復正常;③無效,血常規(guī)中性粒細胞、白細胞計數無明顯變化甚至偏離正常參考值趨勢加劇,臨床癥狀未見緩解甚至有所加重,月經周期紊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于治療后每3個月復查1次,統(tǒng)計患者12個內子宮內膜炎復發(fā)情況。
應用SPSS Statistics 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盆腔區(qū)域疼痛、白帶增多消失時間等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采用t檢驗;治療有效率、藥物不良反應等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納入研究對象180例,每組各90例。觀察組年齡(38.5±4.0)歲,病程(4.9±1.6)個月,體質量指數(22.9±2.6)kg/m2;對照組年齡為(39.2±4.3)歲,病程(5.0±1.5)個月,體質量指數(23.1±2.8)kg/m2,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治療結束后,觀察組盆腔區(qū)域疼痛(9.3±3.9d)和白帶增多癥狀消失時間(13.9±3.5d)均短于對照組(15.1±4.3d、20.7±4.1d)(t=2.952、3.364,P=0.011、0.000)。
治療結束后,觀察組子宮內膜炎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子宮內膜炎療效比較[例(%)]
治療結束后12個月內,子宮內膜炎復發(fā)病例觀察組出現(xiàn)3例,對照組出現(xiàn)4例;觀察組子宮內膜炎復發(fā)率(3.5%,3/86)與對照組(5.1%,4/78)未見差異(χ2=0.269,P=0.604>0.05)。
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xiàn)頭暈嗜睡3例、惡心3例、腹脹腹痛2例,對照組出現(xiàn)惡心4例、腹脹腹痛2例。觀察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9%,8/90)與對照組(6.7%,6/90)無差異(χ2=0.310,P=0.578>0.05)。兩組均無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
子宮內膜炎是婦科常見病之一,以痛經、白細胞計數上升、白帶量增多子、和盆腔區(qū)域疼痛為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通常由于分娩后胎盤組織的少量殘留而引起的子宮生理結構未能及時恢復,造成病原微生物入侵,形成子宮內膜炎[3];同時,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宮腔病變亦會對子宮內膜結構形成破壞,進而增加子宮內膜炎的發(fā)生幾率;并且個人衛(wèi)生不佳也是增加女性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幾率,誘發(fā)子宮內膜炎的重要誘因[4-6]。
抗炎抗感染的藥物干預治療是目前婦科臨床針對子宮內膜炎的有效治療途徑。甲硝唑具有抑制厭氧性陰道病原微生物療效,對陰道滴蟲亦有很好的殺滅清除效果,在子宮內膜炎治療中應用廣泛[7-8]。頭孢曲松鈉是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菌及陰性菌均有很強的殺滅作用。由于滴蟲、陰道厭氧菌、乳酸桿菌和陰道球菌均是誘發(fā)子宮內膜炎的重要病原微生物,故甲硝唑和頭孢曲松鈉均常被應用于子宮內膜炎的臨床治療[9-10]。然而,由于子宮內膜生理結構特點的限制,對抗生素藥物的敏感度較弱,往往限制了單純抗生素對子宮內膜炎的療效[11]。甲羥孕酮作為一種孕激素類藥物,可通過抑制子宮內膜分泌,降低炎癥反應程度,促進子宮內膜細胞增殖更新,增加子宮內膜表層細胞剝離脫落,達到加速病原微生物和感染組織清除,促進子宮內膜損傷組織修復的作用,從而有效改善子宮內膜炎相關臨床癥狀,縮短患者康復周期[12-14]。甲羥孕酮聯(lián)合二連抗生素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炎已有研究報道,蔡忠群[15]觀察了甲羥孕酮聯(lián)合二連抗生素治療子宮內膜炎的效果,結果顯示該聯(lián)合藥物療法可縮短患者下腹墜痛癥狀的緩解時間,降低患者血清IL-2、IL-4和IL-10等炎癥因子含量,提高總體療效水平,且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
本文觀察了子宮內膜炎患者采用甲羥孕酮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效果,結果顯示,治療結束后患者盆腔區(qū)域疼痛和白帶增多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單純應用抗生素的對照組,說明甲羥孕酮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可縮短子宮內膜炎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有效促進患者康復,提高子宮內膜炎的療效水平。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及治療后1年子宮內膜炎復發(fā)率均無差異,說明兩種治療對預防子宮內膜炎復發(fā)效果相當,且聯(lián)合用藥治療未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甲羥孕酮聯(lián)合抗生素可顯著縮短子宮內膜炎患者的癥狀消失周期,提高總體治療有效率,且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值得婦科臨床使用。由于本資料納入的臨床樣本數量有限,且僅為本院資料觀察,研究結論有一定局限性,今后有待通過多研究機構、大樣本量的臨床療效觀察,對聯(lián)合療法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并且通過檢測子宮內膜炎病程相關的生物標志物水平變化,對藥理學機制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