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喜
摘 要:根據(jù)教學實踐經(jīng)驗探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投入情感因素的策略,對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情感;幽默;精髓
一、道德與法治課中情感投入的原因透視
1.情感是教育的靈魂,情感是人世間尤其漂亮的花朵
在教育過程中,最突出的情感就是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與其他學科所不同的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不單是為了讓學生獲取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品德進行教育,因而情感投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運用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現(xiàn)實意義。
2.《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情感投入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在教學目標的地位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放在第一位的,這與之前課堂教學中把知識目標放在首位有了較大區(qū)別,這告訴我們不但要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還要強化對學生做人品質(zhì)的關注和教育?!读x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情感教育的內(nèi)容上有了較多新的變化。側(cè)重于關注生命、生活、社會公正和個人自由等,以上都是我們之前課堂教學中沒有被充分突出的地方。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實踐者,應該以全新的視野,在課堂中適時增加情感投入,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
3.情感投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的現(xiàn)實狀況
(1)在教學目標上,重知識記憶而輕情感目標的實現(xiàn)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最根本目標是完善學生的人格。新課程改革下,放在第一個的就是調(diào)整了教學目標,它轉(zhuǎn)化為如下四個由高到低的課堂教學目標:情感、價值觀、能力、知識。當前某些老師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為應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個別老師甚至純粹追求考試分數(shù),將學生變?yōu)橛洃浀墓ぞ?。所以在講授中,他們多看重記憶理論知識帶來考試的高分,而忽視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其結(jié)果是學生可能德行分離,這完全背離了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初衷。
(2)在教學方式上,重“灌輸式”講授,輕教學情感投入
作為老師,如果總是以說教者的身份站在課堂上,面無表情,死板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勢必會引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不感興趣,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局面: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吐沫橫飛,那邊部分學生已進入夢鄉(xiāng)。這種課堂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絕不是有智慧、有能力、會思考、會創(chuàng)造的年輕一代。老師在講課中缺乏動之以情的情感投入,老師和學生之間很難做到思想的碰撞,進而帶來情感的共鳴,更談不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一境況與我們的教育初衷真是背道而馳!
二、道德與法治課中情感投入的方法探究
1.教師豐富的情感世界是課堂上情感投入的基礎
“見賢思齊”,在情感投入上,榜樣的力量是偉大的,老師豐富的情感世界必定是學生最好的榜樣資源。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每個節(jié)假日都要出去游玩,為的是在每一個學期開始,總能有新鮮事說給他的同事和學生聽,他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熱愛,感染著他的學生,也影響著每一個結(jié)識他的同事們。所以老師平時要多注意參加社會實踐,積極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這樣在課堂上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感染我們的孩子!
2.幽默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情感投入的催化劑
聞名遐邇的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曾說:“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首位的助手是詼諧幽默?!边m時地采用幽默藝術(shù)能夠使課堂氣氛更生動、輕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可使學生的記憶點保持在興奮狀態(tài),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情趣,因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自身外在的權(quán)威化成內(nèi)在的情感感染力,打造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師德為核心的具有親和力的人格形象,這樣,你才容易被學生接受。同時要構(gòu)建一種資源分享的合作伙伴式師生關系,即當老師進行授課時,不是自上而下地“教授”,而是與學生一起感受,在主觀上“共享”他們還未建立的思想觀念。
我的道德與法治課學生都比較喜歡上,這與帶有一定的幽默性分不開:學生感覺我講話很風趣幽默,在上我的道德與法治課時沒有太大的壓力;上課時我一般穿插各種生動、典型的例子,知識點不難記??;上課時我像朋友式地跟他們溝通。所以,要為你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錦上添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把幽默帶進講堂,建立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3.愛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情感投入的精髓
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情感投入最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愛的投入,要求我們尊重、關愛學生,更為突出的是做好后進生的引導工作。
學生對于老師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切忌在班級或眾人面前批評。就后進生而言,那就要更加注意這一點,他們更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與關愛。后進生在家里或?qū)W校中受到的批評一般多于贊揚和鼓勵。所以,他們與老師在感情上往往是對著干的,他們比較敏感、有戒心,常常認為老師是輕視、討厭自己,教師的教導在他們身上很難獲得效果。老師要以十足的耐心和愛心去感化后進生,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被忽略、被歪曲的優(yōu)點和長處,使他們體會到教師的愛與尊重。隔閡化解了,后進生才能更高興地接受老師的教導和勸誡,并能盡可能改掉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梢?,在后進生的轉(zhuǎn)化工作中,恰好是老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和尊重融洽了師生關系,有利于為有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