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嫻 徐志華 周軍兵 姜蓓蓓
(鹽城市中心血站,江蘇鹽城 224000)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種經(jīng)血液傳播的病毒,其中輸血是HIV傳播的重要途徑。相關(guān)研究報道指出,近幾年內(nèi)輸血傳播HIV偶有出現(xiàn),導致血液安全工作面臨威脅,因此對無償獻血者實施HIV檢測是多年來確保輸血安全的重要措施[1]。同時為了有效縮短窗口期、提高HIV的檢出能力,對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檢測增加了核酸(NAT)檢測,為輸血安全提供了更重要保障。當前,采供血機構(gòu)根據(jù)《血站技術(shù)操作規(guī)程》對無償獻血者實施ELISA法雙試劑篩查HIV病毒標志物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2]。為了解江蘇鹽城地區(qū)無償獻血者的抗HIV陽性情況,本文選取209 677例無償獻血者抗-HIV陽性檢測結(jié)果進行統(tǒng)計并分析,結(jié)果如下。
選取2015年至2017年本地區(qū)參與無償獻血的209 677例獻血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118 513例,女性91 164例,年齡18~55歲。無償獻血者的來源主要包括固定獻血點、流動獻血車以及單位組織獻血等;所有獻血者均需要根據(jù)《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進行篩查[3]。
北京萬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體診斷試劑盒;廈門新創(chuàng):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診斷試劑盒;羅氏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檢測試劑盒、科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核酸檢測試劑盒(PCR-熒光法)等。
表1 ELISA法或NAT法初篩抗-HIV陽性及確認試驗抗-HIV陽性無償獻血者按職業(yè)統(tǒng)計
表2 ELISA法或NAT法初篩抗-HIV陽性及確認試驗抗-HIV陽性無償獻血者按性別、年齡、學歷統(tǒng)計
Microlab Star CH8型全自動加樣儀,F(xiàn)AME24/20及FAME24/30型全自動酶免分析儀;Hamilton Star 全自動樣本處理儀、ABI7500熒光PCR儀、Hamilton Star匯集設備、COBAS AmpliPrep 全自動核酸分離純化分析系統(tǒng)、COBAS TaqMan全自動醫(yī)用PCR分析系統(tǒng)等。
ELISA檢測采用EDTA-K2抗凝的5 mL真空采血管留取獻血者樣本;用帶惰性分離膠的EDTA-K2抗凝的5 mL的真空采血管用于NAT檢測。采用2個不同廠家的抗-HIV ELISA試劑盒對無償獻血者的標本進行初篩,NAT檢測標本采用羅氏熒光定性PCR混樣分項模式進行HIV、HBV、HCV NAT檢測,實驗步驟均按相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若ELISA雙試劑篩查無反應性,則將標本判定為ELISA無反應性;若任意1種ELISA試劑呈現(xiàn)陽性反應,則采用雙孔復查檢測,復查雙孔或單孔有陽性反應,則將其判定為ELISA單邊反應性;若2種ELISA試劑均呈現(xiàn)陽性反應,則將其判定為ELISA雙邊反應性;ELISA無反應性及單邊反應性樣本實施NAT檢測,ELISA法或NAT法拆分篩查結(jié)果呈HIV反應性標本則判定為抗HIV篩查可疑待確定的標本,將HIV反應性標本送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確認,若判定為抗-HIV陽性者,則及時上報國家疫情網(wǎng),由相關(guān)負責人對抗-HIV陽性者的流行病學進行詳細調(diào)查。
通過獻血者管理系統(tǒng)(BIS)和疾控中心抗-HIV結(jié)果反饋單對HIV反應性獻血者及抗-HIV陽性獻血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對無償獻血者標本進行檢測分析,通過ELISA法與NAT法篩查HIV反應性標本為181例,其中NAT法并未檢出陽性,有21例確認為抗-HIV陽性。
艾滋病是較為嚴重地感染疾病,可攻擊人體內(nèi)的T淋巴細胞,對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造成破壞,最終引發(fā)為艾滋病。輸血是HIV感染的主要傳播方式,其中病毒窗口期是影響輸血的重要因素,因此血站需通過高效的檢測方法及時發(fā)現(xiàn)抗-HIV陽性獻血者,以減少HIV血液傳播危害。
本次研究主要回顧鹽城地區(qū)在2015年至2017年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標本中抗HIV的陽性檢出率,通過ELISA法與NAT法篩查本地區(qū)209 677例獻血者中,初次篩選有181例獻血者存在HIV陽性反應,經(jīng)WB確認有21例獻血者為抗-HIV陽性(0.010%)明顯低于全國HIV感染率(0.0569%)[4],低于全國采供血機構(gòu)(14~18)/10萬的平均水平[5]。這與本站嚴格篩選招募獻血者以及疾控中心防控宣傳工作有效密切相關(guān)。然而,不同文獻所報道抗-HIV陽性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主要原因與各地區(qū)HIV感染情況、獻血人數(shù)、ELISA檢測試劑以及采集時間等因素有關(guān)[6-8]。另外,對江蘇鹽城地區(qū)抗-HIV陽性人口特征進行詳細分析發(fā)現(xiàn),男性明顯高于女性,這可能與其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guān);25歲以下的抗HIV陽性比例較高,主要由于該年齡階段對性保護意識不強的因素有關(guān);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抗HIV陽性比例高,主要是因文化程度低對于HIV傳播方式的知識了解較少有關(guān);不肯透露職業(yè)者的抗HIV陽性高于其他職業(yè),可能由于其處在復雜的生活環(huán)境,且性生活處在無被保護狀態(tài)有關(guān)?;诖?,本站應積極采取ELISA法與NAT法檢測獻血者抗-HIV陽性情況,有效縮短獻血者在輸血時傳播疾病的窗口期,盡早發(fā)現(xiàn)隱藏的病毒感染,最大程度降低輸血感染風險。同時,采血人員需提高征詢技巧,還應重點與男性、低學歷以及不肯透露職業(yè)的獻血者進行交流,向其宣傳HIV防治知識及血液安全的相關(guān)知識,值得關(guān)注的是,HIV感染呈現(xiàn)明顯低齡化,學生感染HIV也屢見不鮮,青壯年是獻血員招募的主要對象,應針對性地通過網(wǎng)絡媒體等媒介對這部分人群進行HIV防治知識教育,以此排查存在高危的人群,并且加強血液安全知識的普及,還能讓更多人了解預防HIV感染的重要性,加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加強輸血風險,血站應加強ELISA法雙試劑篩查與NAT法篩查模式對獻血者抗-HIV情況進行詳細檢測,以此降低輸血相關(guān)感染的發(fā)生率,同時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HIV防治知識宣傳,從而減少HIV對一般人群的傳播,以此保障輸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