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代偉
摘要:波德萊爾筆下的巴黎,不是唯美浪漫的天堂,而是骯臟污穢,惡臭不堪的惡之花土壤,這是消極浪漫主義的本色。電影《香水》真實的還原了這一場景,影片講述了香水天才格雷諾耶傳奇反叛的一生。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盛行,卻讓人類陷入空前的精神迷茫和個體危機。人為何存?這是影片拋給我們的一個哲學懸題。
關鍵詞:波德萊爾;浪漫主義;工具理性
一、波德萊爾筆下的城市游蕩者
18世紀的歐洲大陸,經過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賦予的理性科學主義肯定性論證,風氣面貌一新,人通過自己的思想,進行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被視為至高無上的榮耀。資本主義經濟在這一時期迅速發(fā)展。此時,作為歐洲中心大都會的巴黎,聚集了大量的富商貴族,同時也吸引了大量前來謀生的底層勞工。
影片巧妙地選取了‘香水作載體,以氣味為引,展開電影的畫卷篇幅。緩緩鋪陳開來的鏡頭對準了魚販市場。這里骯臟污穢,惡臭不堪,就社會貧富結構的劃分而言:香水的具象是上流社會身份、資產和財富的象征,也是阻隔底層人進入上流繁華城區(qū)的障礙,影片的主角格雷諾耶出生成長的魚販市場,那是底層苦勞力聚集的碼頭巷道、那里沒有玫瑰,沒有裝飾豪華的馬車,那里永遠是衣衫襤褸、臭腥滿地,“香味”是窮人永遠永遠無法靠近的象征。
芬香與惡臭所隔斷的是社會階級身份,格雷諾耶在巴黎貪婪的吮吸著香味,水果的芬香、貴婦人濃妝艷抹的粉脂味,裝飾豪華的奢侈品商店??墒?,格雷諾耶自身卻被剝奪了氣味,既無香味,也無臭味,他衣衫襤褸的倚靠在華麗的商店櫥窗前,成為了波德萊爾筆下的巴黎城市游蕩者:“檻褸的衣衫在我們眼前晃動,向我們講述著人類的痛苦”(1)。
二、理性主義主宰下的歐洲信仰危機
開始于歐洲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空前的解放了人的思想自由,中世紀詭秘幽魅的耶路撒冷神話被世俗理性一一破解掉,人的思想開始占據現實的中心,用馬克思·韋伯的話來說就是“祛魅化”的過程。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Siècle des Lumières),高揚人本理性主義,而巴黎是整個歐洲人文圣殿中心。
當時的思想家如伏爾泰、盧梭等人力圖以經驗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識系統(tǒng)能獨立于天主宗教的影響,作為建立道德、美學以及思想體系的方式。核心思想是:主張將“君權神授”轉為“天賦人權”,解構教會的神權,將權利交給理性知識系統(tǒng)構建的法律。城邦發(fā)生殺害少女事件以后,貴族伯爵們在鎮(zhèn)議會上為應請神父做法驅魔,還是“靠理性智慧的頭腦”用刑偵手段將兇手繩之以法的爭論,事實上就映照了教會神權和世俗法律的論爭分歧。隨后情勢急轉直下:教堂的修女被殺害,看到修女尸體的教父,嚇得扔掉了象征至高無上的神權和驅逐惡靈神力權杖,落荒而逃,教父逃跑的狼狽背影基本上宣告了教會威權的落幕。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完成了哲學世界的人本主義轉向,康德更通過“人為自然立法”,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
影片中格雷諾耶靠敏銳的嗅覺能辨識世間任何一種氣味,但他自身卻沒有氣味。這就產生了他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危機,他憑什么證明自己的存在?如果萬物都有一個存在的因素:氣味。那么,如果假設他存在,為什么他沒有屬于自己的氣味?個體存在危機感的產生,使得男主角不斷尋找自我存在的確證,于是他收集制作出世界上最香的香水,使自己擁有存在的證明(氣味),讓人們迷醉于他的肉體,使自己得到最深厚的被愛感。
德國哲學家康德,應證了人的理性可以為人獲得主體地位。但是在資本經濟下無處不在的所謂理性,卻導致了人為了實現自我需求、貪婪而甘愿成為被機器和制度“異化”的工具,理性演變成了束縛住人,把人裝進套子里的工具理性。那些陷入格雷諾耶香水肉味極致誘惑的人們,貪婪奢求于對味道的享受,而行如動物的亂倫,分食尸體,陷入最終的道德崩盤。當然,這也可以看做是尼采式的酒神狄奧尼索斯——痛苦與狂歡交織的癲狂精神。歐洲此時,陷入一種空前迷茫的理性神話破滅和宗教信仰的雙重危機,而解決危機的出路,就是來自浪漫主義對理性主義的反抗。
三、來自浪漫主義者格雷諾耶的反叛
法國社會學家盧梭認為,在社會和國家出現以前,人類生活在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下,漂泊在森林中,沒有農工業(yè)、沒有語言、沒有住所、沒有戰(zhàn)爭,每個人都自由、平等、善良行事而對同類沒有需求或危害的欲望,盧梭據此提出“人類應該回歸自然”的口號。
影片中無論是出于獲利賣錢目的,而收養(yǎng)格雷諾耶蓋拉爾太太;還是城邦里的貴族市民,都充滿了工具理性的算計思維。只有格雷諾耶選擇叛離現代文明,陶醉沉迷于自我本能需求之中,他游離在主流的社會生活行動和思維方式之外,為了追求香水的油脂離析法奔赴格拉斯堡的路上,攀山越嶺,嗅著野地里青苔和各種樹木雜草氣味,飲山泉朝露,任須發(fā)自然生長,這正是浪漫主義所象征的審美現代性對啟蒙理性反叛的實踐。在英國浪漫主義旗手、詩人拜倫的詩篇《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中“唯起伏的山巒都象是他知心的朋友,波濤翻騰著的大海是他的家鄉(xiāng)...反抗自己抑郁心靈的漂泊的叛逆”正是對格雷諾耶形象的真實刻畫?!断闼氛怯锰觳鸥窭字Z耶的氣味尋覓之旅,展開了一部歐洲藝術思想史詩。
啟蒙運動肯定了人的理性思維價值,但是理性科學主義盛行,卻侵蝕了人的詩意精神世界,感性的浪漫主義惡之花開始綻放反抗理性的花朵,這一朵花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結成對以啟蒙理性為代表的現代性全面顛覆解構的后現代主義,人作為存在者的存在主義危機顯現,后現代主義所主張的價值意義消解,人類中心主義地位的瓦解,造就了今天消費社會下深度的消失。影片結尾,那被啃食得空空如也的地面,似乎是對現代娛樂至死的精神危機最好的寫照。香水尋找的不是香味,而是人是世界發(fā)展的目的,人為自由的初心。
注釋:
[法]夏爾·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M}.郭宏安.譯.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9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中國工人出版社,2016.
[2]夏爾·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M].郭宏安.譯.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11.
[4]喬治·拜倫.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M].上海譯文出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