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意峰 王慶
摘要:校園文化具備軍工文化特色,在進行建設時,應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充分了解,并正確處理。目前,我國軍工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獲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依舊存在一定不足,這就需要準確掌握航空軍工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以及其指導思想。據此,本文主要以西安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對航空軍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價值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航空;軍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重要價值
一、航空軍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價值
就西安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來講,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時候,適當融合軍工文化,能夠進一步體現出大學生傳承并發(fā)揚光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校園文化中融入軍工文化,一般來說,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并促使大學生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理想等。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航空軍工文化,可以促進實現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進而更好地掌控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價值多元化的問題,掌握校園文化建設主導方向。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及時融入軍工文化,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實現歷史知識宣傳,吸引更多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情緒情感變化,拉近主流文化與大學生間的距離,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中,融入軍工文化,可以大大為大學生抵制惡俗文化提供幫助,還能夠實現校園環(huán)境的凈化。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西安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航空軍工文化,在大學生中,加大軍工文化的宣傳力度,通過其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進一步弘揚正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另外,以典型的示范作用,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充分合理利用的先進事例,鞭策大學生,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勤儉節(jié)約和自力更生品質。與此同時,以軍工行業(yè)中所獲得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等各種成果,激勵大學生,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
二、航空軍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抓住核心問題
在航空軍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依舊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過于形式化。目前,西安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尚未切實抓住軍工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的核心所在,沒有全面將軍工文化的特色與校園文化實現有機結合。軍工文化主要包括三層面,即精神、制度、物質。其中,精神層面直接決定著制度與物質層面,屬于最關鍵的、最核心的因素所在。與其他文化相比較分析,軍工文化的關鍵就是精神層面,其核心就是核心價值觀。軍工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就是國家利益至上,屬于國防科技工業(yè)的內在精神,同時,軍工文化特色的根本。而高職院校在建設軍工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將軍工文化的核心,即國家利益至上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同時,還應注重把軍工文化的其他具體特色,即保密、質量、安全、型號等都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去。
(二)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
現階段,在軍工校園文化建設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現象,校園文化活動中出現了內容與形式不一致的不良問題,在建設上,缺乏系統(tǒng)性,在管理上,缺乏有效性,而且自身特色與創(chuàng)新型明顯不足。在校園中,娛樂文化活動不斷增多,一些藝術類型的社團,積極組織著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此豐富校園生活。這時,需要反思的是軍工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太過于貧乏,每年都是相似的。而固定的模式,也直接限制了軍工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力。生存方式越來越窄,導致其逐漸失去了既有活力。受歡迎的一系列活動的主導者大部分都是文藝類社團或者文藝愛好者,他們屬于大學生的輿論引導者,直接引領著校園娛樂文化的發(fā)展潮流。而在學生中,培養(yǎng)部分具有軍工校園文化愛好的輿論引導者非常有必要,以此促使校園娛樂文化主流中,進一步凸顯出軍工校園文化。
(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炫耀一族隨之衍生,其過于注重物質文化建設,只能夠促使硬件設施設備更加完善,但是外表再完美,也根本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校園、社會、多媒體中,豐富的娛樂活動,都直接吸引著大學生。但是,娛樂活動的出現,雖然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業(yè)余生活,但是也產生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這就需要高職院校針對此現象,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應時代,堅持正確的方向,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健康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這就更加需要積極進行航空軍工校園文化建設。
三、航空軍工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對策
(一)融入國家航空產業(yè)基地,構建航空特色校園文化平臺
遵守相關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分享的原則,高職院校和航空高技術產業(yè)基地保持合作,開發(fā)了航空科技館項目,突破了常規(guī)思維,在基地核心區(qū)域建設了航空科技館,航空科技館成為了開放辦學和校企合作的橋梁,并成為了航空文化傳播的新型平臺。航空科技館集中了航空文化、科技普及、學生實訓、航空旅游等,是一個綜合服務平臺,是人們充分了解西安和我國航空產業(yè)的重要載體。航空科技館主要劃分為四大組成部分,即航空文化展區(qū)、航空產業(yè)展區(qū)、實訓區(qū)、體驗區(qū)。航空科技館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西安作為航空基地的文化底蘊,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開展航空精神文化教育活動,提高學生航空報國的境界
航空人具有其自身的精神追求與價值取向,也就是航空報國和追求卓越,同時也是航空文化的精髓。西安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將航空精神文化教育作為主體,積極進行了愛國、職業(yè)、理想、情感、道德教育活動。將航空文化資源優(yōu)勢得以全面發(fā)揮出來,就新生進入學校開始,就開始注入精神文化教育。為了進一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邀請了先進人物為學生進行演講,激發(fā)學生對航空的熱情。通過航空文化長廊、航空英雄雕塑等平臺,宣傳英雄人物的事跡。通過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給學生帶來心靈震撼,接受航空軍工文化的洗禮,深刻領悟航空精神的內涵。
(三)舉辦航空科普活動,拓展學生崇尚科學、積極探索的視野
將航空軍工文化傳播開來,并普及航空相關科學知識,這是航空科技館的一大主要任務,也是大學生深入探索和了解軍工文化的重要途徑,以此學習航空知識,促進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西安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將航空科技館作為對學生傳授航空知識的重要載體,積極開展相關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首先,利用生動的展板,通過圖文將航空知識展示出來,以此給學生介紹詳細的知識理論、原理技術等,加強學生的理性認識。其次,通過展區(qū)的零件和飛機模型,以多媒體方式,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覺,以此收益。再次,讓學生參觀模擬飛行器,深度體驗,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航空軍工文化的興趣。
(四)進行航空軍工文化教育,打通校企文化對接融通的多元化渠道
西安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是培養(yǎng)航空制造、航空維修、航空服務等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主要載體。促使學生在學校期間,體驗真實的航空企業(yè)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從不同的層次,實現校企文化的融通和銜接,以此發(fā)揮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作用。以科技航空館作為平臺,構建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實訓基地在環(huán)境上,模仿了航空維修企業(yè)的真實場景,并引入了CIS戰(zhàn)略。實訓基地在制度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與安全規(guī)則,并實現了6S管理模式。實訓基地在活動文化建設上,開展了各式各樣的特色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五)開展特色社團文化活動,建設航空軍工校園文化育人的新型陣地
參加社團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展示個性與才藝。西安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以士官學院為載體,以航空科技館作為活動基地,加強了對國旗護衛(wèi)隊、軍事愛好者協(xié)會和藍翔航模社等航空軍事社團的建設,促使其成為了大學生社團的新品牌,進行文化育人的新型陣地。士官學院實行軍事化教學管理,學員令行禁止、整齊劃一;他們的公寓生活區(qū)、教學訓練區(qū)軍味濃厚,校內軍校為學院軍事社團提供了豐富了實踐教學訓練場地。航模社團積極組織了飛行大賽,以及模型操控培訓等活動,備受歡迎。社團的成員還參加了全國的飛行比賽,維修技能比賽等,并獲得了較好成績。校園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所在,凸顯航空軍工文化,對于學校和師生發(fā)展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備的特定精神環(huán)境與文化氛圍,而軍工文化是長期實踐中獲得的。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融入軍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大學生所認可的核心價值體系。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全面融入航空軍工文化,以全新的姿態(tài)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對其產生一定的認同,進而凸顯出教育的魅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代艷麗,趙紅,李曉衡.軍工文化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功用[J].社會科學家,2012(7):157160.
[2]梁堅,羅潔,劉斌.融入軍工文化要素的校園文化研究[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31(3):3133.
課題項目:西安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校級課題項目名稱:國防教育與航空軍工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為:17XHZH012)
作者簡介:陽意峰(1981),男,湖南雙峰人,講師,碩士,從事軍事體育教學研究;王慶(1971),男,陜西蒲城人,副教授,碩士,從事高職教育和學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