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彬
從學生時代到從教十幾年來,自身被動參與和直接參與的教育改革經(jīng)歷了一輪又一輪。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是必然趨勢,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們能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我想,教育改革必將一直延續(xù),改革沒有終點。
目前教育的發(fā)展顯然滯后于社會發(fā)展,為了填平鴻溝,教育改革成為一種必然選擇。那么,本次的教育改革有沒有我們關注的基本點?我們怎樣通過基本點撬動改革,使改革直擊痛點,達到我們預想的目標呢?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想,改革關注的基本點就在教師對學生影響最近的舞臺——課 堂,針對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課堂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在2015年大出風頭,著名的牛津大學及媒體都針對這種技術改變生活,不約而同的做了關于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的評估預測。數(shù)據(jù)顯示,未來將有約90%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這并非危言聳聽!最近報道的北京故宮正式實行全網(wǎng)售票,百名售票員瞬間失業(yè),連同印刷廠也失去了這個業(yè)務;若在北京乘坐地鐵,同樣會發(fā)現(xiàn),多條地鐵線已取消人工售票及充值,而改為自助充值;目前,在任何一座三線及以上城市,“共享單車”已普及,那些單車銷售崗位也大多沒存在的必要了;今年8月30日,泉州網(wǎng)訊,福建省首家無人超市悄然現(xiàn)身安溪縣城,市民無需帶現(xiàn)金,只要拿著手機掃一掃,就能買到需要的商品……。
細思極恐,既然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能做得比人類好,那我們的教育能做什么呢?我們需要怎樣的課堂,才能培養(yǎng)優(yōu)于人工智能的孩子,才能為孩子的未來奠基呢?
研究顯示,那些重于感情交流、互動性強、有創(chuàng)意的工作,是不會輕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因此,我們需要的是提供能培養(yǎng)學生豐富情感、能與社會群體互動、具有學習力、能創(chuàng)造的教育。
為此,在課堂上,關心每位孩子,不只把注意力、情感,獻給班里幾個優(yōu)秀、活躍的孩子,更應關注課上默不做聲及沒有反應的孩子;對于一些不那么優(yōu)秀,但努力在課堂上想問題,費勁回答問題,老師也應給予表揚,這個比課堂上給孩子正確答案重要;應關注課堂上學生的思考與疑問,正視學生的課堂生成問題,并著力引導;應取消滿堂灌教學方式,改為面向孩子個體需求的教學;老師應提高自身親和力,營造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成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石。
教育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如解決難題一般,需抓重點,尋找痛點。面對未來的教育改革,課堂教學的改革就是重點,孩子異于人工智能的能力培養(yǎng)就是教育改革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