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
創(chuàng)新是事物向前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和教育理念下,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教學生自己想問題、提問題、想辦法找出問題的答案。我們認為這才是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中最緊要的一環(huán)。我們在教學中要樹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種意識,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古今中外的一些發(fā)明家,大都是從提問題開始的,也就是敢于并善于質疑問難。所以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具有價值。我們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問習慣,邊讀邊想,用“發(fā)現(xiàn)疑問”的眼光多問幾個“為什么”。在教學中,我常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
一、從字的音、形、義方面提問。
每學一篇文章,學生先初讀。對字音不準,字形不清,詞義不懂的要問個“怎么讀”、“怎么寫”、“怎么理解”。積極提問,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如《草原》里“同行的歌手”中“行”應讀“háng”還是讀“xíng” 及“貌”的寫法,如何查字典等,只有先提出來,才能弄清楚。
二、從文章的題目提問。
題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視全文的主要內容。學生閱讀時,可以針對題目提出問題。如:教學《軍神》這課,我們就對學生說:“你們不要等老師問再答。應該讀了后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學會解決問題?!苯Y果,班上有好些同學提出了:“誰是軍神?”、“為什么稱他是軍神?”、“這是誰對誰的尊稱?”、“從哪件事看出劉伯承是軍神?”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課文的主要內容就能較快地掌握。
三、從含義深刻的句子中提問。
課文中有些句子包含著深刻的含義,我們要多加思考,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我們可透過字面提問:“四周圍怎么會黑洞洞的?”、“碰壁”是真的碰到墻壁的意思嗎?這句話其實在講什么?學生如果能帶著這些問題,聯(lián)系上下文認真閱讀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四、從課文的奇特處發(fā)問。
讀書也要學會比較,在比較中,你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當你覺得這篇文章的某些詞句的用法,同別的文章比有點不同,或者整篇文章的寫法與別的文章不一樣時,就可以抓住這些覺得有些奇特的地方發(fā)問。如《貓》“跳上桌子,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有學生問:貓把稿子弄臟了,作者為什么還那么高興,居然把貓的腳印寫成幾朵小梅花?又如《小英雄雨來》中為什么三次出現(xiàn)“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而且每次出現(xiàn)的情況不一樣,這是為什么?
五、從文中的空白處提問。
有的課文往往有省略、跳躍的地方,我們可針對作者留下的這些“空白”提出問題。如《金色的魚鉤》中“望著他那十分嚴峻的布滿血絲的眼睛,我一句話也說不上來,竟撲倒在他的懷里哭了?!蹦憧勺プ 耙痪湓捯舱f不上來”問:如果把這些想說話的說出來,該說些什么?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有這樣一段話:“伯父和爸爸回來的時候,我就問他們。伯父的回答我現(xiàn)在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他的話很深奧,不容易懂。要求他給我詳細的解說,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xiàn)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這段話中有許多意思都沒說出來,從中你一定也會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他的臉上為什么變得嚴肅?他那“很深奧”的話可能是什么話?為什么他不回答我,卻深深的嘆了口氣,他心里會想些什么?
六、抓住文章的寫作特點提問。
文章寫作特點很多,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例如:文章的過渡和照應;總起、分述、總結;開頭、結尾點明中心;夾敘夾議相結合,先概括后具體等,在讀書中可以抓住文章的寫作特點提問。如教學《赤壁之戰(zhàn)》可以以“戰(zhàn)”為主線,緊緊圍繞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一線索提問:誰和誰在赤壁打仗?為什么要打這一仗(戰(zhàn)爭起因)?周瑜是怎樣用火攻曹軍的(戰(zhàn)爭經過)?這場戰(zhàn)爭誰勝誰負?說明了什么(戰(zhàn)爭結果)?學生通過這問題進行閱讀思考,再加上教師的啟發(fā)指點,就能初步明白文章按一定順序寫的道理。
另外,我們要保護好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因勢利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提問。如:在講《再見了,親人》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問:“為什么課文只寫了志愿軍的話別,而不寫朝鮮人民的話呢?”我首先肯定這個學生大膽提問,是好樣的,接著我就讓學生認真讀課文,抓住文中送別時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心情、語言、神態(tài),展開想象,再分組進行討論,使學生明白本文主要寫的是朝鮮人民送別志愿軍的場景,緊緊抓住志愿軍答謝朝鮮人民時說的話,來表達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又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我們應相信古人陸九淵說的:“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弊寣W生學會提問,對于學好語文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更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