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英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chuàng)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王榮生教授說:“散文閱讀,其要領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分享作者的人生經驗,體味精準的語言表達?!?散文被譽為“美文”,有其特有的美。在散文教學中,教師如能把握住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特點,就能更好地品味其精準的語言表達。那么,具體怎樣做呢?
一、理順序,明結構
散文是一種最講究構思,最注重文脈的藝術。它“形散”而必須“神聚”。要使無窮的聯(lián)想,零散的材料,上升為具有藝術魅力的散文,忽視文脈結構是難以想象的。所以教學中要抓住文眼,讓學生透過“散”的外表,理清順序,明了結構,領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韻。
如《頤和園》是一篇游記散文,它以輕松的筆調,生動的描寫,來記敘旅途中的見聞感想。這類文章清楚地交代游覽的蹤跡,帶領讀者跟著作者“游山玩水”,領略和感受美好的大自然。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們勾出表現(xiàn)游覽順序的關鍵詞,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進了……繞過……就來到……走完……就來到……登上……站在…….從……下來,就是……”。接著,我讓孩子們根據(jù)這些關鍵詞畫出作者游覽的路線圖。然后,引導孩子根據(jù)路線圖,講游覽順序,概括作者的所見所聞。最后總結作者移步換景的寫法。通過這樣的教學,孩子們對課文的順序和結構都十分清楚了。
教學時抓住關鍵點,以點帶面,需“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動而辭發(fā)”的“點”上,引導學生順著文路揣摩,循著筆意思索。
二、品語言,悟情思
文章總是要表達情感的,而散文更突出。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棲息地,傾瀉的場所。孫紹振教授說:“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鄙⑽慕虒W,從某種角度說,情感始終是核心、是靈魂,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散文,應教會學生品味文中的情感,在語言的把玩中,讓文中感情的清泉流進學生的心田,真切地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情景,咀嚼細節(jié),細細體會文中蘊含的滋味,觸摸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去把握文中的情脈,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一)咬文嚼字
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語言是散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要善于在學生忽略處,值得玩味處引導玩味。如《頤和園》一課中的句子:“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逼渲械摹盎弊钟玫煤谩=虒W時,我提出疑問:作者為什么用“滑”,而不用“劃”字?接著,我引導孩子探索:(1)通過查字典,知道“滑”是指“在光溜的物體表面上溜動?!薄皠潯敝赣脴獡芩勾袆印#?)根據(jù)生活經驗。“劃”過后,水面有痕跡,而“滑”沒有痕跡。(3)從情感方面。作者不愿打破眼前的美景。通過比較,孩子們感受到“滑”字更能體現(xiàn)出昆明湖的靜和美,所以作者用“滑”字。同時,孩子們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準和作者的情思。
要真正感受散文的語言魅力,體會作家遣詞造句之妙,就必須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挖掘語言的內涵,去嚼出味道,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二)想象聯(lián)想
小學生是最富有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的年齡段,而散文,由于其獨有的文體特點,給了我們很多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我們就應根據(jù)文本的可想處和可聯(lián)處,適時地調動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相應的場景。如《頤和園》中的“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苯虒W時,重點抓住“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進行體會。我先總體介紹畫的內容,讓孩子們對此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再引導孩子想象:讀這句話時,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畫面?交流后回扣“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然后出示長廊的圖畫,再次讓孩子們感受長廊的美,由此引發(fā)對長廊美的贊揚,對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贊揚。
教學中,運用聯(lián)想,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展閱讀的思考寬度;運用想象,更能激活學生潛在的思維,喚醒學生相關的所積累的生活元素,在作者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多角度閱讀
散文作為一種美文,教學時,可以讓孩子們多角度、多層面地閱讀。借助閱讀,發(fā)現(xiàn)散文的構思美,發(fā)現(xiàn)散文的語言美,發(fā)現(xiàn)散文的表達美,發(fā)現(xiàn)散文的情感美。如《觀潮》一課“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比邕@句話,作者通過比喻、夸張等方法,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教學時,我先引導孩子邊讀邊想象畫面;再通過對比讀,感受到有了這些數(shù)量詞和形容詞,讀來使人如臨其境,也體現(xiàn)了作者語言的精準;然后讓孩子小試牛刀:“秋風吹過, 落葉猶如 的蝴蝶 落下來。”再次感受語言的精準。最后反復讀這些句子,感受作者生動優(yōu)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氣勢非凡,讀懂作者的情思。
品讀作者的語言,品悟作者的情思。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占有”和“具有”作家情感,甚至未必認可,而是經由語言文字,去分享、體察作者獨有的情感。正如王榮生所說:“正因為經驗之獨特,正因為作者的經驗與我們之不同,我們才需要去讀作品,才能夠通過其散文,感受、體驗、分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沒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歷和經驗,才能夠通過閱讀,豐富和擴展我們的人生經驗?!?/p>
三、重積淀,促表達
吳忠豪教授指出:閱讀教學要讀寫并重、讀寫結合。這也就要求我們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語言。我根據(jù)教學內容,適時地引導孩子們主題性地積累,以豐富孩子的語言積淀。《課程標準》也指出:三年級能寫好一個段。四年級能寫好文章的重點內容。如《觀潮》一課,作者從聲音大和氣勢壯兩方面,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教學時,拓展描寫聲音大和氣勢壯的詞語。然后,出示錢塘江大潮漲潮時的視頻,引導孩子用上積累的一些四字詞寫導游詞。通過前面的感悟、積淀,孩子們的導游詞寫得有模有樣。
通過訓練,孩子們的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讓孩子們內化語言,落實語言的運用,實現(xiàn)把文學作品變成實用性文體的轉變。
“語言有滋味,作者有情調”。以深耕細讀的姿態(tài),分享作者精準的言語表達,分享作者獨有的人生感悟,讓散文綻放出無比瑰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