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摘 要:小學數學具有答案的準確性、思維的抽象性、實用的社會性,內容的辨證性、語言的符號化等主要特征。正因如此,學生學習數學要注重于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與方法的研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取向。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數學的整合模式,培養(yǎng)學生從數與形的角度去分析事物、認識事物,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的提高,個性的發(fā)展與情感的升華。
關鍵詞:小學數學;態(tài)度;價值觀
一、養(yǎng)育情感——學習數學的前提
情感對小學生來說,恐怕也就是喜、怒、哀、樂。喜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喜悅,學生苦思冥想的怒氣,學生思維阻塞時的哀嘆;學生解題順利時的樂。學生的喜、怒、哀、樂同樣存在于數學世界里。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數與形的海洋中,“喜悅”戰(zhàn)勝“怒氣”,“快樂”消滅“哀嘆”,其實質也就是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驅動學生大腦的中樞系統(tǒng),從而積極的、有的放矢的駕駛數學之舟,在漫漫的數學海洋中行駛。
喜悅之時,趁熱打鐵。低年級兒童情緒總是在千變萬化的,要讓學生保持長久的、積極的、自主的心態(tài),教師要趁熱打鐵,引導他們向更高層次的數學知識發(fā)展,積累概念,深化數學知識。一年級兒童,數的大小比較確實容易多了。他們靠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比較出兩數的大?。喝?7>16;8<5;7=7。他們的思維過程中,知道了大與小的概念,但是改變了描述的方式,讓學生經過計算得出結論,卻是“一盤散沙”,他們就會感到束手無策,教師要抓住他們比較數的大小的喜悅心情,試一試:7比5多幾,17比10多幾,40比70少幾,80比100少幾等等的文字題。教師要注重于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求“多幾”或“少幾”的量,首先,要知道并解決“誰大”或“誰小”的問題?!按髷怠迸c“小數”比較出“多的量”,“小數”與“大數”比較出“少的量”,顯而易見,可得出結論:大數-小數=相差數。接下來,我們讓兒童向學習應用題過渡,讓他們自編生活習題,解決一些有關的數學問題:小麗有15本書,小明有10本,小麗比小明多多少本?學生貼近生活,依靠感觀,熱情洋溢地描述著許多數學問題,從而構建起“算式——文字題——應用題”的認知結構,共鳴著數學生活的趣味,可讓他們的思維“錦上添花”。
怒氣之時,柳暗花明。參差不齊,千差萬別的學生,教學中往往會遇到前功盡棄的情形。特別是學習數學困難的學生,他們的情感具有“波浪”般的隨流性。揭開不了數學生活的奧秘,怒氣沖沖,大發(fā)雷霆,驚慌失措,教師應該把他們帶到“柳暗花明”的數學“村寨”,培養(yǎng)他們無尚的情懷。讓他們去化難為易,化整為零,努力地去完成自己應該解決的數學題。
哀嘆之際,茅塞頓開。學生學習數學內容的抽象性,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形象具體化。教學中,要注意嚴密邏輯性的培養(yǎng),同時,更要運用生動、形象、具體的數學事實,讓他們自己去操作、論證、實踐、拓開數學問題的思維空間,幫助他們在自哀之中,“晴空萬里”,目擊千里。
二、合重態(tài)度——走向未來數學的捷徑
態(tài)度是成功與否的關鍵。積極的態(tài)度,可以永無止境地走向數學知識的頂峰,消極的態(tài)度,數學知識會將學生拋向絕境。著力培養(yǎng)積極、主動、自主的心態(tài)是新教材賦予我們小學教師的任務。根據自己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得知:一、二年級的學生學習數學還可以,三、四年級,中間水平的學生往后退了,五、六年級時,只有幾個數學尖子生在迷離撲遡,中學階段,愛好數學的學生只剩無幾了。這是什么原因呢?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態(tài)度問題。其次,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不應單靠傳授數學知識為終點,而應以培養(yǎng)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為目標,“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不能丟的。當今教育趨勢雖有不同的見解,但最主要的是合作的態(tài)度、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共建人類個體的自由、群體的聚合,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離不開數學知識的學習。
創(chuàng)造機會,引發(fā)積極的態(tài)度?!盀閷W患無疑,疑則為進”,其實質也就是學生的態(tài)度問題。堅定的學知態(tài)度,主要是讓我們的學生有疑、質疑、辯疑、釋疑、解疑、創(chuàng)疑。本質上說,就是學習的持久性、思考問題的獨立性、應用數學知識的獨創(chuàng)性等。平時我們常說:“高樓萬丈平地起”,給學生充滿有希望的方向,保持和諧的處事人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完成能力態(tài)度在信念中的積淀。
學生端正了態(tài)度,可以縮短認知過程。因為他們在活動中,學會了自我調適、自我選擇、自我發(fā)展。他們的心靈深處有著“催化劑”加快學習的態(tài)度,但不會對自己的生理、心里健康有妨礙。其實質指導著教師要改變教學態(tài)度,轉變了教學態(tài)度,說明應該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了,同時也說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只要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說明了良好態(tài)度的形成。
三、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永恒主題
價值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今天的學生,可以說是未來的建設者、研究者、科學家……學生只有從學科的特點出發(fā),萌發(fā)數學價值的幻想,為今后得數學學習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清華大學講授數論時,他的學生陳景潤坐在其中。上課開始,華羅庚環(huán)視了教室的四周,他好像在陳景潤的身上發(fā)現了什么似的,就向學生們說:“同學們,數學的皇宮是數論”。從此,陳景潤專心致志,一絲不茍的從事了數論研究,發(fā)明了著名的陳氏定理,轟動了世界數學界。
學用結合,價值的添加劑。數學的學習最重要的方法是學用結合,實踐與追求結合,實踐與活動結合,才會隱現出價值的層次性、階梯性。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授一道應用題,照搬書本:“同學們在種樹,已經種好50棵,還有25棵沒有種,原來有幾棵樹?”單靠教師的講解,收獲是不大的。如果教師能依靠學生的生活經驗,首先提出:“你們家里有沒有賣鴨的?”有一位同學自告奮勇地說:“有,我媽昨天賣了5只?!本o接著,教師又再問:“那么,你家現在家里還有幾只鴨?”生答:“還有10只。”那你家里原來有多少只鴨呢?學生知道此情景,得出一個結論:“我媽賣了5只鴨,家里還有10只,原來有15只。”這樣,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
總之,小學數學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是數學教學中不可忽略的環(huán)節(jié)。數學的情感性,促進學生良好心態(tài)的形成,良好心態(tài)的形成促進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的形成,促進學生數學價值觀社會化,自我的數學意識在超越地發(fā)展。
(作者單位: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者竜鄉(xiāng)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