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三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相對明晰,保守主義卻比較復雜,其內容和流派的很多,使人們難以把握其內涵和實質,因而,理論界對保守主義的價值與局限所做的論述也相對較少。本文意在通過探尋保守主義的含義與基本原則等內容,分析保守主義的價值與局限,以便更好地對保守主義這一概念進行梳理。
“保守主義”通常被人們稱為法國大革命后產(chǎn)生的一種社會思潮。保守主義與其他社會思潮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派別和內容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長期以來在何謂保守主義這個問題上人們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對保守主義的價值與局限的理解也相對片面。本文意在通過探尋保守主義的含義與基本原則等內容,分析保守主義的價值與局限,以便更好地對保守主義這一概念進行梳理。
1 何謂保守主義
1.1 保守主義的含義
對保守主義這一概念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塞繆爾·亨廷頓在一篇名為《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保守主義》的文章中認為保守主義只是一種捍衛(wèi)現(xiàn)狀,沒有實質內容的意識形態(tài)。保守主義是與激進主義相對立的學說,保守主義注重維護現(xiàn)存制度,但這一價值追求不是保守主義的全部內容。保守主義沒有針對社會提出具體的措施,但是在各個時期保守主義基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所做的努力體現(xiàn)了它的一致性。
何謂保守主義?我認為保守主義是一種維護現(xiàn)存制度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反對激進的社會變革,主張以改良的方式改造社會。保守主義對人的理性持懷疑態(tài)度,重視社會自身發(fā)展而來的傳統(tǒng)和習慣。保守主義追求的是一種熟知的事物,對未知的未來感到恐懼和擔憂。通過對保守主義概念的解釋,我們認識到保守主義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思潮,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
1.2 保守主義的基本原則
1.2.1 否認人的完全理性,維護傳統(tǒng)習俗與宗教
保守主義者認為人性的惡和理性的有限是永遠存在的。保守主義的鼻祖伯克其在著作《法國革命論》中認為啟蒙思想家對于理性的無限崇拜,使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法國,處于社會和政治的大動蕩時代,啟蒙理性在塑造人性尊嚴、推動社會改善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是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容易導致激進的社會變革。因而,伯克認為在理性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依靠傳統(tǒng)和習慣。由于人不具有完全理性,因而需要宗教對人們進行約束,宗教可以保證國家及其世俗權力的權威。
1.2.2 強調“有秩序的自由”和國家權威
保守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體,過去和未來具有歷史的連續(xù)性,在自然歷史與人的演進過程中形成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結構必然具有價值,因而在實行改革的過程中要維持傳統(tǒng)的秩序。許多學者認為保守主義反對的是自由主義,實際上保守主義并不反對自由,它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強烈的,保守主義之所以維護現(xiàn)存的社會制度也是追求自由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保守主義認為自由需要被規(guī)范,一味地放任自由,可能使社會墮入奴役,最終也會失去自由。因而保守主義強調“有秩序的自由”。由于自由必須依秩序和道德而存在,因而必須強調國家的權力和權威。
1.2.3 反對狹隘的一致性和平等主義
保守主義反對平等觀念,認為等級和地位的差別是實際存在的和必要的,保守主義認為大眾是無知、缺乏責任心和判斷力的,一旦進入政治領域,容易成為“政治上的原始人”。保守主義是保守當時存在的社會經(jīng)濟制度的,也就是保守的是資本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因而資本主義的等級地位差別是其保守的,為的是穩(wěn)定資本主義政治經(jīng)濟制度。保守主義的平等觀念也與資產(chǎn)階級的愿望要求相一致,主張自由獲取資源的平等,主張的是過程的平等而不是結果的平等。
1.2.4 反對激進的變革,主張審慎的改革
保守主義把光榮革命奉為改革的范本,反對激進的社會變革,主張實現(xiàn)破壞性最小的改革方式。保守主義認為國家是人類歷史演進的產(chǎn)物,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國家是一種“合伙關系”,聯(lián)系了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是不能被隨便解除的,因而當國家出現(xiàn)問題時,不能單靠頭腦中的抽象理性對社會整體進行改造,要采用一種漸進式的,通過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總結出來的方式改造社會。保守主義認為通過這一方式進行的變革是最安全、最合適的社會變革方式。
1.3 保守主義的分類
關于保守主義,最令人迷惑的一個問題, 就是對保守主義派別組成的認識。保守主義中兩個大的派別分別是“傳統(tǒng)保守主義”和“自由至上保守主義”。“傳統(tǒng)保守主義”又叫“社會保守主義”和“權威保守主義”,他們注重秩序和傳統(tǒng),反對人的完全理性,反對激進的社會變革,主張漸進的改革,“新保守主義”也屬于這一派別;“自由至上保守主義”又叫“市場保守主義”,他們強調自由放任的國家政策,不重視傳統(tǒng)與秩序,主張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包括哈耶克和布坎南在內的“自由之上保守主義者”并不認為自己屬于保守主義這一派別。
2 保守主義的價值
2.1 促使人們對人類局限和社會復雜性的反思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戰(zhàn)勝自然界的能力逐漸提高,這使得人們對于人類局限的認識越來越樂觀,理性崇拜和樂天精神越來越嚴重。人們普遍樂觀的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發(fā)展。因而保守主義對人類局限和社會復雜性的反思變得十分有價值。保守主義認為人不具有完全理性,頭腦中突然想到的觀念和想法不具有可行性,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階級、國家等復雜的機構,因而具有十分現(xiàn)實的可行性。保守主義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消極的、落后的思想,實際上在社會政治發(fā)展中,需要保守主義這一政治思潮來提醒人們人類不具有完全理性,人類的認識也存在局限性,社會發(fā)展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我們在變革的同時要注意客觀規(guī)律,防止高估了自己卻低估了社會。
2.2 對于激進主義是一種緩沖和回旋
保守主義主張漸進式的社會改革,反對全盤性的政治變革。保守主義認為政治秩序的形成及其運作是極其復雜的,不可能通過一次激烈的變革就輕而易舉地建構形成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保守主義強調審慎、穩(wěn)健的品格,在進行變革時要謀劃周詳、深思熟慮,能不變的盡可能不變,能小變就不大變,非變不可的,也只能是“有保留地變革”。對于激進主義來說,保守主義的存在有利于防止其過度變革,有利于提醒其過度變革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對于激進主義是一種緩沖和回旋。
2.3 使改革者充分認識到改革的利與弊
保守主義在基本意識形態(tài)上是傾向于現(xiàn)實而非理論的,保守主義注重維護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保守主義并不反對社會改革,也不拒絕改變,但是這種改變不是推翻國家、重構社會性質的改變。保守主義認為社會是存在問題的,但在改革時應客觀分析改革的利與弊,它反對大刀闊斧的改革,反對挑戰(zhàn)現(xiàn)存社會秩序的改革。對于改革者來說,保守主義的存在有其好處與價值,改革是對現(xiàn)有制度的革新,這一革新沒有現(xiàn)成的例子可以借鑒,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因而改革通常是觀念上的思考和考慮,容易空想或冒進。保守主義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提醒改革者要客觀分析改革的現(xiàn)實情況,避免因冒進而產(chǎn)生社會動蕩,平衡人類躁動的求新心態(tài)給社會帶來無限風險。
3 保守主義的局限
3.1 過于恐懼變化,不敢相信新事物
正如保守主義所批評的對象一樣,保守主義自身也面臨著種種理論的因境。保守主義注重維護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對人的不完全理性的分析,防止樂天的激進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由于過于恐懼變化,不敢相信新事物,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懷疑主義、相對主義和悲觀主義。保守主義只有在現(xiàn)存制度的合法性面臨重大挑戰(zhàn)的情況下,才會挺身而出,無論是對舊制度的辯護還是對新事物的攻擊,都站在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分析。但是新事物總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新事物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事物,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必然存在著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這一歷史規(guī)律是保守主義不能阻擋的。因而保守主義每一次維護的傳統(tǒng)和制度實際上都是原先的新生事物演變而來的,而這一代保守主義者所竭力要加以維護的某些傳統(tǒng)和制度,正好有可能是上一代保守主義者所反對的東西。
3.2 內部張力大,容易引起分裂
保守主義內部的張力很大,這不僅是因為保守主義要保守的對象太過繁雜,而且是因為保守主義者有各自的見解和應對問題的方式。傳統(tǒng)保守主義和自由至上保守主義雖然都源自于伯克的保守主義,并且都認為濫用人類理性會帶來嚴重后果。但對于自由和秩序的關系上,這兩個派別的認識卻大相徑庭。傳統(tǒng)保守主義者認為自由是有價值的,只是這種自由應當是基于秩序和傳統(tǒng)的自由,是一種“有秩序的自由”。但是傳統(tǒng)保守主義沒有嚴格分析過自由與秩序的關系以及二者發(fā)生沖突時應該怎么選擇。而自由之上保守主義強調的是自由以及自由的市場,他們更多的強調自由放任的狀態(tài),因此在自由和秩序的終極問題上,他們優(yōu)先選擇的是自由。保守主義中除了這兩個派別以外,還有保守其他方面的保守主義思想,因而保守主義內部的思想很難達到統(tǒng)一。其次,保守主義不具備那些能夠使他們與持有不同道德價值的人進行合作以建立起一種雙方都能遵循各自信念的政治秩序的原則,因而容易引起分裂。
3.3 過度強調國家權力,容易導致極權主義
保守主義在自由與秩序的選擇中,強調“有秩序的自由”,強調“既定政府的權威”。保守主義主張維護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也就間接地強調了權力和權威的重要性,權威對人的約束要受傳統(tǒng)、習俗等因素的局限,而權力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強制性力量了。當作為強制性的權力被過分使用時,就容易形成極權主義,當極權主義把其意識運用到國際關系中時,就容易形成霸權主義。福山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由于受保守主義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他在《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中提出歷史將終結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2006年3月,福山發(fā)表新書《十字路口的美國:民主、實力和新保守主義遺產(chǎn)》這本書,在書中福山認為,由于20世紀90年代新保守主義向軍國主義轉變,使得新保守主義的對外政策變得野蠻和殘忍。新保守主義在冷戰(zhàn)后向軍國主義轉變,特別是查爾斯·克勞薩默之流的新保守主義者在強調武力推廣民主過程中已走火入魔,新保守主義的觀念及其所主張的對外政策不再是作者所理解和認同的新保守主義,因而他決定退出這一陣營。此外保守主義強調宗教和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作用,因而在國家關系中也容易被宗教和意識形態(tài)所利用。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