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473000)訾東燕 李琳 蔡春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進行搶救的重度顱腦損傷患者11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兩組,各55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2.41±4.29)歲。對照組中男31例,女24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31.98±4.44)歲。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配合急救完成,包括入院后的檢查及治療等。觀察組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干預,過程如下。(1)通過查閱資料及有效的循證依據,在專家的指導下制定重度顱腦損傷臨床護理路徑。(2)臨床護理路徑操作過程。①院前搶救:檢查備用急救物品及藥物是否準備充分,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對于病情出現危象患者,通知其家屬及醫(yī)師,得到確認后方可依據醫(yī)囑對其實施搶救。②轉運救護:轉運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神志、瞳孔縮放、呼吸頻率及血壓等情況,同時與院內急診科進行電話聯系,保證患者入院后第一時間接受手術治療,院內急診科檢查術前準備工作是否完善。③急診救護:患者入院后立即對其開放綠色通道,通知神經外科及手術室做好迎接患者的準備,且及時對患者實施吸氧治療,避免患者腦組織出現缺氧現象,選擇合理部位對患者進行穿刺,建立不少于2條靜脈通道,依據醫(yī)囑進行必要藥物輸入,同時觀察患者臨床癥狀,當出現異常癥狀時立即通知醫(yī)師。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后出現死亡、傷殘、植物人例數。治療恢復率=(總例數-死亡例數-傷殘例數-植物人例數)/總例數×100%。②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1]對兩組神經功能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42分,患者清醒且反應靈敏計0分,嗜睡且輕微刺激能喚醒、可回答問題計1分,患者昏睡或反應遲鈍,需反復刺激且強烈刺激方有反應計2分,患者昏迷且僅有反射性反應或無反應計3分,分值與神經功能優(yōu)良呈負相關;采用Fugl-Meyer評分法[2]對兩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分,分值總計100分,分值與運動功能呈正相關;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法對兩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分,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恢復率 觀察組治療恢復率58.18%(32/55)較對照組18.18%(10/55)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康復效果 觀察組治療后患者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Fugl-Meyer及Barthel指數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后康復效果對比(±s,分)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后康復效果對比(±s,分)
組別 NIHSS Fugl-Meyer Barthel指數觀察組(n=55) 9.25±1.06 49.28±3.47 65.33±4.18對照組(n=55) 14.39±2.87 30.59±4.17 39.77±12.98 t 12.459 25.550 13.900 P 0.000 0.000 0.000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在有效時間內采取適當急救措施的救護模式,其對比傳統(tǒng)護理優(yōu)勢在于能有效把握最佳救治時間,使患者獲得有效救治。本研究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后,觀察組治療恢復率比對照組高,且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較對照組低,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的治療恢復,提升患者的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而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其實施過程的系統(tǒng)化,在事件發(fā)生現場即對患者進行院前急救處理,把握治療的最佳時間,在轉運過程中與院內急診科進行電話聯系,將患者病情第一時間通知院內,提供了準備時間,并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入院后立即進行手術,保證了患者在最快時間內接受手術。整個護理干預過程具備連貫性及系統(tǒng)性,在使患者在最佳時間內獲得救治同時有助于患者進行全面的護理。
綜上所述,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提升患者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