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軍
一、銅仁地區(qū)中考中化學計算的考點、計算方法、題型、分值等分析。
化學計算是中考試題中的必考內容,化學計算的考點主要包括根據化學式的計算、有關化合價的計算、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的有關計算、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有關溶液的計算等部分.比例計算法是初中化學計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根據一定的化學概念和原理找出已知量與求知量之間的正比例關系,然后依據比例式進行計算的一種方法.化學計算在中考中的題型也是多樣化的,常見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近年來也有實驗題、綜合計算題等.試題緊密聯系社會、生產、生活實際,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和運用能力。通過這幾年對銅仁地區(qū)的中考試題的分析可看出化學計算能力考查的分值一般有6-10分左右,例如:2017年中考試題中有選擇題兩個:
第8題加熱氫氧化鈣與氯化銨固體發(fā)生如下反應:
Ca(OH)2+2NH4Cl CaCl2+2X+2H2O。試推測X的化學式是:
A.NO2 B.H3N C.HCl D.NH3
第9題.在一個密閉容器內有ABCD四種物質,經過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下表所示
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B.x的值為18
C.該反應是分解反應 D.丙一定是催化劑
第27題某碳酸鈉樣品中混有氯化鈉,小紅同學對該樣品進行探究:稱取20.4克該樣品于燒杯中,然后緩慢加入稀鹽酸至不再產生氣泡為止,剛好用去稀鹽酸156g,同時測得溶液pH=7;反應數據如圖所示,試回答下列問題(提示:Na2CO3+2HCl=2NaCl+CO2↑+H2O)
(1)碳酸鈉俗稱蘇打和 ;
(2)充分反應后生成CO2的質量是 克。
(3)計算充分反應后溶液障溶質的質量分數。
第8.9題考查了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第27題考查了學生對反應前后質量改變情況的理解能力和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能力。
二、歷年來學生對計算題的答題情況的分析
1.基礎不扎實,閱讀、讀圖識圖能力較差。
2.審題不仔細,答題不符合要求。例如2015年中考把19題中的C12H22O11由幾種元素組成答成“2”或“12”,1個C12H22O11 分子中含有幾個原子和該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錯填寫成“35、90、44、1、12、3”和“243、330、72︰11=88”等,把該物質中氫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1︰8)填成了“11︰87、22︰11、2︰1、1︰16”;
3. 計算能力不足。如碳酸鈉的相對分子質量計算錯誤。
4. 答題不規(guī)范。有的考生計算時不列比例式,根據方程式計算時沒有將已知量、未知量上下對應。
三、講評前教師要做好準備
(一)數據統計和試題分析
為了提高習題講評的效率,講評之前應做好有關的統計工作。對學生答題情況進行統計、匯總。因此應首先加強對試卷的分析,統計試卷中所考的知識點及分布情況,判斷試卷的難易程度、重點和難點;其次是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分析,既要總體分析所任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又要分析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得分率和失分率),確定講評中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生自我改錯,自主反思
在批閱完的第一時間,正式講評之前把試卷發(fā)下去,并提出明確的“自主訂正”要求。當學生剛拿到試卷時,學生最關注成績,最想確定自己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學生們也會相互交流做錯的試題,因此一些個別的問題會通過交流得到初步的解決,根據試卷情況學生填好試卷分析自我診斷表,進行科學質量分析,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四、講評時要做到重點突出,師生互動,重在實效
講評試卷重點分析學生的錯誤比較、問題相對集中的題目,并配上相應的變式訓練以便學生鞏固。而對那些錯誤率低或已反復講解的題目則少講甚至不講或留待課后個別解答。這樣就為其他難點和重點題的講解贏得了更多的講評時間,講評效果也就更加突出;第二是對考題設計的分析——目的是師生共同分析出題人的意圖,深入淺出地指導學生去體會出題者的意圖,教會學生“審題”,針對學情設計“模仿練”、“變式練”、“拓展練”等梯度不等的二次訓練,幫助學生“會”。第三是通過一題多問,多題一解,挖掘試題的內在聯系和拓展點,變換提問角度,引導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第四是教學自始至終要關注學生,以激勵、鼓舞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五、從2014年-2017年來銅仁地區(qū)計算題的分析
題型主要是表格題和圖像題,交叉進行的。例如2014年是表格題,2015年是圖像題,2016年表格題,2017年是圖像題。現對這計算題進行舉例分析。
[2014年]小紅同學在網店花了200元買了一個10 g 重的手鐲(銀鋅合金),她想探究此手鐲中銀的含量,于是請化學老師和她一起探究:在實驗室用足量的稀硫酸分多次與手鐲充分反應,實驗結果如下表: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分析,完成下列問題:
(1)如果小紅用所得的銀制作一枚戒指,其質量不超過多少克?
(2)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主要考查的知識點:金屬的活潑性及金屬與酸反應、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能力考查:對數據的分析處理
解題過程分析:合金中只有鋅才能和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而生成的硫酸鋅溶于水形成溶液,所以每一次固體減少的量都是參加反應的鋅單質質量,通過表格中的數據分析處理可得10克稀硫酸和1.3克的鋅是恰好完全反應,當稀硫酸為40克時合金中的鋅已經反應完了,多余的10克稀硫酸沒有反應不能做為計算量。剩余的4.8克固體就是銀了。所以第1個問題就只能制作4.8克的銀戒指,而第2個問題則利用化學方程式把1.3克或5.2克的鋅代入方程式計算出10克或40克稀硫酸中的溶質質量分數。
學生易出錯的地方是:把50克的稀硫酸當成了全部反應帶入計算,從而使計算出的答案小了。
[2015年中考]銅仁市地處武陵山區(qū),石灰石資源豐富,某課外小組同學取該樣品12.0 g于燒杯中,向盛有樣品的燒杯中加入足量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稀鹽酸溶液充分反應,所用稀鹽酸質量(用X表示)和燒杯中剩余固體質量(用Y表示)如圖所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雜質不溶于水也不與酸反應)。請回答下列問題:
(1)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是多少?
(2)充分反應后共生成多少二氧化碳?
(3)所用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鹽與酸的反應、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能力考查:對圖像的分析處理
解題過程分析:由題意和圖像可得剩余的2克固體就是雜質的質量,則固體樣品中的碳酸鈣的質量為10克,用這10克數據利用化學方程式就可計算出生成的二氧化碳和50克稀鹽酸中參加反應的溶質質量分別為多少,從而解決
問題。
學生存在的問題:對圖像題的中拐點表示出的內在意義理解不到位,在圖像題中的拐點一般表示氣體或固體、液體質量的不改變了,是指這時反應物恰好完全反應,我們可直接利用拐點對應的數據進行計算解決問題。
六、結合學生情況和講評效果,教師的后續(xù)工作
1.設計專題講評,重在點撥方法
這里所指的專題測試是專門針對銅仁中考中計算題題型和一些解題技巧而設計的,一般教師既是出卷者又是講評者,講評的重點是某類題的方法指導。在后續(xù)一次次的測試中,這些講評過的方法就可以得到不斷的運用和鞏固。如果不安排這樣的專題性的題型方法講評課,而在綜合性測試時花費大量的時間一題題講評,必導致泛泛而談。
2.設計綜合測試講評,重在反思提高
反思總結整理錯題是強化講評結束后的鞏固效果,在綜合測試講評課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得分分析,如哪些題目的知識點和體現的思想方法我理解和掌握的比較好等;當然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失分分析,找出錯誤原因。在課時設計已有方法論和學生反思的基礎上,對試卷進行二次重整,以理清講評的脈絡,核對答案在次,突破一兩個講評點為主。
總之,試卷講評是知識的在整理、再綜合、再運用的過程,是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障。需要教師精心的準備,靈活的把握,完善的措施,這樣才能使試卷評講的教學效果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