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秦
摘 要: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以其語言精練,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朗朗上口,意境深遠的特點,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歌教學,應當成為一個感受美、鑒賞美、內(nèi)化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讓學生在詩歌學習中感受詩歌的魅力。
關(guān)鍵詞:童詩 童趣 情境教學
正文:
我校從辦學以來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實踐體驗”的教學理念,因此,我在古詩教學中抓住三個兒童成長過程特質(zhì),即好奇、好玩、好問,并參照小學語文《課標》中對中段學生提出學習詩文的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lǐng)悟內(nèi)容。”“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設(shè)計了《小兒垂釣》一課。
《小兒垂釣》是唐朝詩人胡令能僅存的四首詩之一。詩描寫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認真專注,天真浪漫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詩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xiàn)的勾畫出一個天真浪漫的小孩兒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親切。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备鶕?jù)“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fā),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根據(jù)這一教學理念,我在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注重鼓勵,善于引導和評價;重視誦讀能力、想象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重視情境再現(xiàn)的引導。
一、反復誦讀,領(lǐng)會詩意
古詩教學,誦讀詩句是非常重要的。這節(jié)課中各種形式、各種程度的詩句誦讀,充盈著40分鐘的課堂。從自讀到指名讀,再到與老師的配合讀,再加之拍打著桌子帶上節(jié)奏讀。如:
師:除了讀詩需要讀出垂釣時的愉悅之心,我們還可以注意些什么?
生:讀得有節(jié)奏
師:很好,讀詩歌就是要注意節(jié)奏感。我們一起來拍著桌子打打節(jié)奏。(師猛烈地拍擊桌子)這樣好嗎?
生:不好,要輕柔一些。
師:請同學們先練練手輕快的拍擊桌子。
下面老師來讀題目和作者,大家打著節(jié)奏來讀詩歌內(nèi)容。
師:《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生: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師:大家覺得你們讀得怎么樣?
生:節(jié)奏太快了。
師:看來大家看到了問題。那我們再來試試。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生: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師:讀詩就是要這樣,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現(xiàn)在同學們一個個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詩人。
單是這一環(huán)節(jié),就讓學生既在動口動手中,又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對整首詩歌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當河邊垂釣的小兒鮮活的形象已深植學生的心中,這時,引導學生從小兒、路人、詩人的角度再帶有感情的誦讀,有感而發(fā),也就水到渠成。
師:一首《小兒垂釣》,短短四行,卻給我們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氣可愛的小兒的形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充滿童趣的《小兒垂釣》。
瞧,多么可愛的孩子呀,“蓬頭、側(cè)坐、學垂綸”還真釣到了魚。孩子,你的心情怎樣?
生:很高興。
師:那你來高興地吟吟這首詩。
生:《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師:這位路人,你看見那個可愛的孩子了嗎?你喜歡嗎?
生:喜歡。
師:那請你讀出你對孩子的喜歡來。
生:《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師:各位小詩人,你們也都看見了那個孩子和路人吧,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自由讀詩吧,讀出你自己的感受來。
生:《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師:讀了這么多遍,同學們你們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
請全體起立。大家可以閉上眼睛,一邊背誦,一邊在腦海里想象這幅有趣的“小兒垂釣”的情景。
生:《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在這40分鐘的課堂上,學生通過各式各樣的讀,對這首七絕已然是非常熟悉,再讓他們練習幾遍,不難做到熟讀成誦。貫穿整堂課的吟誦,也為學生精彩的表演營造了濃厚的氛圍,讓人已然置身其中。
二、情境再現(xiàn),體悟小兒形象
意境的感受必須由學習的主體——學生親自去感受、體會?!缎捍贯灐愤@樣一首充滿童真童趣的詩,學生并不難以體會。我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讓他們調(diào)動全身感官根據(jù)情境,分角色演出。為了幫助學生深刻體會詩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中兒童天真可愛的形象時,我便采用這樣的表演方式:
師:詩句理解容易,表演難,如果誰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演出這兩句話,表演的到位,能體現(xiàn)出關(guān)鍵字詞,這才算是你真的讀懂了。
我們請同學來表演,一人扮演稚子,兩人扮演草。
其他同學再來讀讀這兩句,給他們一些靈感。
生: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學生表演)
師:他們表演的有沒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嗎?
生1:“蓬頭”是頭發(fā)亂糟糟的,他表現(xiàn)的不好。
生2:小兒是“側(cè)坐”的,表演同學坐得卻很端正。
生3:我覺得草不應該是趴在地上的。
師:大家終于關(guān)注到這顆默默無聞的小草了。齊讀第二句。
生: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師:“草映身”什么意思?怎么理解“映”?
生1:水倒映著草。
師:既然水能夠“倒映著草”,說明草長得……
生(全):非常茂盛。
(表演學生立刻調(diào)整表演動作。)
師:因為草長勢茂盛,以至于都把小孩子的身體遮掩住了。他們的反應速度很快。
他們表演得像不像?
生:像!
師:我們一起配合著他們的表演,再來讀讀這兩句。
生: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即使是短短2分鐘的表演,也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孩子們的興趣,這樣的“玩”與“演”,活脫脫地展示出40多個天真可愛的“釣魚童”。隨著詩歌學習的深入和第一次學生的精彩表演,當“路人”出現(xiàn)時,學生們的表演不僅止于“遙招手”,還把“招手”以后的情景通過想象表演出來。
師自言自語: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見面了,這次應邀,特來拜訪。可是幾年不見,這道路跟村莊都有些變樣了,我都不認得路了,這如何是好?得找人問問才行?。◣熡檬謴埻┢婀?!遠處有一個小孩蹲在草叢里干嘛呀?我來問問他:喂——小朋友——,到張家莊怎么走?(聲音較大。)
(生忙招手)
師:老師想問問,這個動作是什么意思呢?
生:聲音小點,你過來我給你說。
師:你會用什么方式告訴我呢?
生:說悄悄話。因為聲音太大就會把魚兒嚇跑。
師:那么當我叫你時,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很著急,因為你說話很有可能就會嚇跑我的魚兒。但是呢,我還是很想告訴你路的。
學生興趣盎然,除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更是給了孩子舉一反三的空間。通過想、說、演小兒河邊垂釣的種種樂趣,小兒的形象,在學生的腦中、心中不再是一個個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孩童。
《小兒垂釣》雖然短小,但里面深藏著孩子的童真童趣童心;一堂課時間有限,但無法縮短我們對古詩中真善美的探尋。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一個美的傳播者,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品味古代詩歌的韻味和詞章的美麗,我將繼續(xù)引領(lǐng)孩子們在古詩中尋找更多的樂趣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