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宜陽縣中醫(yī)院(471600)閆昕偉
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引發(fā)的傳染性疾病,可通過體液與血液傳播,呈慢性攜帶狀態(tài)[1]。受飲食習慣的影響,我國乙肝患者人數(shù)較多,感染率較高[2]。臨床上目前對于乙肝病毒標志物的檢驗方法較多,主要有乙肝病毒表面抗體(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體(HBcAb)、乙肝病毒e抗體(HBeAb)等[3][4][5]。為了進一步對乙肝患者的病毒學檢驗方法進行分析探討,筆者對我院收治的91例乙肝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1例乙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32例;年齡為23~74歲,平均(49.4±3.7)歲;合并食欲不振31例,上腹不適25例,肝區(qū)疼痛9例、身體乏力20例,肝掌2例,蜘蛛痣1例。
1.2 方法 早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進行離心處理,分離出血清,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進行操作。乙肝五項指標排序: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1.3 診斷標準 乙肝診斷標準[6]:HbsAg低于0.5ng/mL;HbsAb不高于10MIU/mL;HbeAg不高于0.5PEIU/mL;HBeAb定量不高于0.2PEI U/mL;HbcAb不高于0.9PEI U/mL。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數(shù)據(jù)結果錄入SPSS22.0數(shù)據(jù)庫處理,以X2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形式表示,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s)形式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1例患者中,HBsAg陽性率為81.32%,抗-HBc陽性率73.63%,抗-Hbe陽性率56.04%,HbeAg陽性率48.35%,抗-HBs陽性率10.99%,結果如附表。
附表 91例患者乙肝五項檢測結果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在大球形顆粒、小球形顆粒及Dane顆粒外的糖蛋白,基因在雙鏈DNA S區(qū)。標本采集及檢驗方法為采集靜脈血,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及發(fā)光免疫技術檢測法檢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為乙肝感染的重要標志物,多見于慢性乙肝、急性乙肝及肝硬化等。
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是機體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產(chǎn)生的抗體,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起到中和作用,一般在發(fā)病3~6個月后出現(xiàn)。標本采集及檢驗采用抽取靜脈血,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及發(fā)光免疫技術檢測法檢驗。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是機體感染乙肝病毒后的一種保護性抗體,能夠阻止乙肝病毒進入肝細胞,提示機體對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是乙肝病毒核心顆粒內(nèi)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是前C基因編碼所產(chǎn)生的。標本采集及檢驗采用抽取靜脈血,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及發(fā)光免疫技術檢測法檢驗。乙肝病毒e抗原陽性提示乙肝病毒處在活動期,傳染性較強。檢測HbeAg能夠判斷乙肝病毒的傳染程度。HbeAg陽性證明干細胞損害嚴重,有發(fā)展為肝硬化或慢性乙肝的可能。
乙肝病毒e抗體(抗-HBe)是乙肝病毒e抗原刺激機體引起的特異性抗體。標本采集及檢驗采用抽取靜脈血,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及發(fā)光免疫技術檢測法檢驗???Hbe陽性證明機體已經(jīng)得到一定免疫力,大多乙肝病毒已被消除,傳染性降低。乙肝病毒核心抗體(抗-HBc)可分為IgG、IgM及IgA三種。IgG本身對于機體沒有保護作用,陽性持續(xù)時間久。
綜上所述,對慢性乙型肝炎進行乙肝五項指標檢測,不但能夠判斷出患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還可以對病毒傳染性進行判斷,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可靠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