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yī)院(463000)閆瑞
腦梗塞屬于一類典型的缺血性腦卒中疾病,殘疾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部分患者即便接受了及時的救治,也可能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1]。腦梗塞介入治療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不過如何最大程度擴大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研究具體分析對接受介入治療的腦梗塞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
1.1 基本資料 于2015年6月~2017年6月之間選取68例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參與本次研究。隨機平分后觀察組34例患者中包括20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入院時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為(18.34±2.48)分;對照組34例患者中包括19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入院時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為(18.84±2.57)分。兩組各項基本資料比較具有均衡性,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僅接受臨床基礎護理,對急診入院的患者進行病房轉診,醫(yī)生進行全面檢查,具備指征則實施介入手術治療,溶栓結束后轉至病房接受后續(xù)治療及護理。遵醫(yī)囑開展護理工作,不規(guī)定護理的步驟以及時間。觀察組利用臨床路徑對患者實施護理,具體內容如下。入院時:在急診科評估患者病情狀況,實施頭顱影像學檢查,符合介入治療指征后爭取患者家屬同意,簽署同意書,實施介入手術治療。術后1天:手術結束后將患者轉移到ICU,進行體征指標監(jiān)測,做好患者病情觀察、用藥護理、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做好各項輔助檢查,等到患者清醒后指導患者在床上大小便?;颊卟∏榉€(wěn)定后轉入普通病房,做好呼吸道護理,對患者吞咽功能進行評估,存在障礙的患者實施鼻飼管留置,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干預,就臨床護理路徑表相關內容進行介紹,爭取患者的理解及配合。術后2~5天: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咳痰,定時翻身叩背,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做好并發(fā)癥預防護理,逐漸開始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遵醫(yī)囑給予患者用藥,對于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鍛煉,失語患者做好語言方面的康復鍛煉。術后6~13天:評估患者病情,確定能否將管道拔除,做好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指導患者繼續(xù)進行康復鍛煉,此外,還合理實施理療、按摩等護理。出院前:做好患者出院指導,講解腦梗塞發(fā)生的高危因素,提醒患者注意做好自我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腦梗死復發(fā)率。叮囑患者保持平和心態(tài),定期復診。
1.3 觀察指標 在入院時以及出院后1個月、3個月分別對兩組腦梗塞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價,通過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進行,量表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證實患者生活能力越高。
1.4 統(tǒng)計方法 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解析數(shù)據(jù),計量單位經(jīng)標準差(±s)表示,在兩組間之比經(jīng)t檢驗,兩組差異比較存在統(tǒng)計意義(P<0.05)。
入院時兩組Barthel評分結果差異不明顯(P>0.05),出院后1個月、3個月兩組Barthel評分結果與治療前比較均有升高,與組內入院時比較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出院后1個月及3個月Barthel評分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后不同時間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分)
附表 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后不同時間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分)
分組 例數(shù) 入院時 出院后1個月 出院后3個月觀察組 34 46.81±5.47 63.15±8.72 76.33±6.31對照組 34 45.97±5.65 51.47±6.99 66.28±5.87
臨床路徑護理相當于將護理實施看成一個坐標軸,其中患者入院時間為縱軸,而具體實施的護理措施為橫軸,以時間為順序對患者實施入院診療、用藥、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康復指導、出院指導等護理內容[2]。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路徑表實施護理服務,目的性強,護理人員能夠對即將實施的護理提前做好準備,因而有助于提升護理效率,也能夠幫助醫(yī)療資源的節(jié)約,保證護理效果,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患者醫(yī)療負擔[3]。臨床路徑護理的關鍵點在于首先需要有一整套護理計劃,同時需要結合多學科的專業(yè)知識進行護理計劃的制訂,最后路徑需要涵蓋診療、評估、調查等各個方面。本研究觀察組通過接受臨床路徑護理,出院后1個月、3個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接受臨床基礎護理的對照組(P<0.05)。
通過上述分析能夠得知,對接受介入治療的腦梗塞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可以更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從而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