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英語課程標準》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性質(zhì)明確地界定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即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jīng)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基于《課標》我的思考: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我們要通過英語課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生活經(jīng)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Countries》的第一課時。是一節(jié)新授課。在本課時中,學生將學習5個國家的名稱:China, the USA, the UK,Canada,以及Australia。
首先本單元創(chuàng)設的情景是一個關于不同國家的學生來中國參加夏令營的較為真實的情景,第一課的內(nèi)容與第二課Tom和Binbin的情景對話以及第三課Binbin在campfire旁給自己的媽媽寫信,聯(lián)系相當緊密。
由于教材中創(chuàng)設的國際夏令營情景是一個來自不通過國家的學生的一個集體活動,那么在這個情景下,孩子們之前想要相互了解,在這樣一個真實交際的過程中,學生想要和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進行對話,首先要對其國家有所了解,其次是對自己所了解的內(nèi)容能夠使用英語進行表達,再次在別人講述自己所了解的內(nèi)容時能夠聽懂他人對所談內(nèi)容的一個擴展或補充。
(二)學生分析
1.從知識儲備方面
學生在四年級上冊已掌握了有關中國旅行的話題,掌握有關地點類及活動類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中要隨時捕捉學生口語交流的閃光點加以引導和發(fā)揮,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的參與,體驗和領悟。
2.從生活經(jīng)驗方面
通過和學生的交談,教師了解到大部分的同學都曾經(jīng)到過國外進行旅游。但是對國家所對應的國旗和地理位置并不了解。
3.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方面
四年級的學生處于小學階段的中年級高段。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且注意力不易持久, 四年級的學生依舊喜歡游戲,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诖?,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式,我將多采用游戲、直觀演示、小組合作等策略,
4. 我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本課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語言的輸入,通過與學生的真實的交流進行教學。通過Binbin這個主線人物,在學習中對中國介紹,激發(fā)學生思考其它國家應該怎么進行介紹。
三、本課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基于以上的教學設計理念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特設定目標如下:
1.能夠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下聽懂會說五個國家的名稱the USA,the UK, Canada, Australia, China
2.能夠借助情景圖片介紹自己I am from….哪個國家。
3.愿意了解其它國家的特色是事物。
【教學重難點】
1.能夠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下聽懂會說五個國家的名稱the USA,the UK, Canada, Australia, China
2.能夠借助情景圖片介紹自己I am from….哪個國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習興趣
歌曲熱身:
教師通過播放Where are you from的歌曲視頻,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T:There are so many countries in the song. 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about countries. 板書Countries。
教師指著中國地圖問Which country is it? Its China.
(二)通過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
A plane flies to China. Some friends from other countries are coming to China. Binbin and Miss Wu are waiting for them. They take part in a camp. I receive a picture of them. What do you know from this picture? (教師展示單元前的主題圖,幫助學生了解本單元出現(xiàn)什么樣的人,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匯聚到了一個陌生的夏令營中發(fā)什么了什么樣的事情,他們都各自帶了什么樣的物品和第一次見面的朋友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在這個感知的過程中教師放手由孩子們間進行討論交流自己知道的內(nèi)容,進行互相的學習,在觀察圖片時,強調(diào)對時間,人物的理解,觀察每個人物的特征,身邊有什么樣的事物,是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理解圍坐在火邊的小朋友是不是從一個國家來得,互相是不是認識的。
(三)單詞學習
(四)操練
(五)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多種資源的使用 突破重、難點
“語言輸入”對于外語習得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就目前學生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而言,課堂還是小學生接受英語的主要渠道,因而,教師語言是英語課堂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但是,由于學生的英語語言儲備量還不夠,加上受母語、語言知識、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制約,讓學生置身于易于產(chǎn)生言語感受的氛圍,啟迪英語言語思維,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雙收獲。
由于對話的學習,有情境,貼合生活實際,為了幫助學生在已有經(jīng)驗的前提下,學習并運用語言。本節(jié)課充分地使用了符合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的教學資源,使聽說讀寫各種教學活動都更符合語境化和交際規(guī)律的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按照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建立起他們自己的內(nèi)部語言,形成敏銳穩(wěn)定的外語語感。這樣一種教學活動始終遵循著語言實踐(對語言的自然吸收和自然應用)——歸納語言規(guī)則(使內(nèi)部語言系統(tǒng)化) ——再實踐(運用已掌握的語言規(guī)則,檢驗并強化學習效果)這樣一個過程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