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宣銘
摘 要:高中物理向來以復雜和抽象著稱,學生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只能對物理知識進行死記硬背,這就導致了學生的興趣低下,學習效果不佳。高中物理教師要結合新課改的理念,將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通過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探究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6-013-01
0
新課改的背景下,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以往的知識技能目標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因此,高中物理教師也應該在教學中積極的踐行新課改理念,將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通過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從而讓學生能夠掌握物理知識的本質,并在實際中進行知識的應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采取生活化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興趣
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學,教師比較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以及物理原理的灌輸,并通過題海戰(zhàn)術來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這就使得學生知識和實踐脫節(jié),讓學生長期的處于知識的被動接受狀態(tài),阻礙了學生物理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從生活周邊進行物理素材的挖掘,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更有利于學生發(fā)現其中蘊含的物理規(guī)律,建立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在進行“圓周運動”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從生活中進行取材,在教學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棉花糖是大家小時候比較喜歡的食物,大家都見過師傅做棉花糖嗎?”學生表示都見過,教師繼續(xù)引導:“哪位學生說一說棉花糖的制作原理?”學生進行思考,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我覺得棉花糖是在機器轉動的情況下,將白糖做成絲狀”、“我認為棉花糖的制作原理和洗衣機脫水的過程一樣”等,這時教師結合學生的觀點,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制作棉花糖的機器和洗衣機脫水原理基本一致,由于白糖是固體,所以需要在機器中加熱液化,然后通過高速飛轉的滾動筒上的小孔飛出,而在常溫下,液態(tài)的白糖開始凝固成絲狀,這樣就形成了棉花糖?!币虼?,棉花糖的主要原理和圓周運動有關,教師通過生活中利用圓周運動的具體事物,讓學生進行思考,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能讓學生通過生活現象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從而促進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策略,豐富教學內容
高中物理知識有些比較抽象的內容,學生從實驗現象或是理論分析中并不容易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這就使得學生不能夠更深入的進行知識的探究,給學生的物理學習帶來了困難。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內容,積極的進行多媒體的運用,將一些隱含在物理現象背后的規(guī)律給學生進行直觀的呈現,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也能幫助學生更容易的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
比如在有關“平拋運動”知識教學的時候,學生通過對平拋物體視頻的觀察很難發(fā)現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運用多媒體給展現一下水平運動、自由落體運動以及平拋運動的合成視頻,讓學生進行觀察并提問:“通過多媒體的合成視頻,大家想一想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幾個運動,其方向如何?”學生通過多媒體視頻很容易發(fā)現,平拋運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內,在水平方向上與水平運動的物體始終在同一豎直面上,而在豎直方向上,始終與自由落體的物體在同一水平面上,于是學生猜測,平拋運動是水平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的組合運動。于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平行四邊形法則將水平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進行合成,發(fā)現二者的方向正好和平拋運動該點的切線方向一致,由此學生通過思考和計算,弄清了平拋運動的本質,增強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高中物理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合理運用,往往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三、小組合作學習,提升學生主動性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且通過學生的分工合作可以達到知識互補、共同提升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被廣泛的采用。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對于一些探究性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學生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知識的探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這樣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經驗,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比如在進行“探究小車加速度與質量及合外力關系”實驗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已經掌握的物理知識對實驗結果進行推測,學生認為,小車的加速度隨著質量的增大而減小,隨著合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在猜想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習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各個小組進行分工與合作,從而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流程和操作都進行了探討和論證,并對實驗數據進行了記錄,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很快就得出了實驗結論,并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對實驗方案進行優(yōu)化。這樣,通過學生合作探究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物理知識和經驗,更提升了學生的主動性,促進了學生物理素養(yǎng)的提高。
總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師要結合物理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海雷.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淺談[J].才智.2017(04).
[2]李加特.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導刊(下旬).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