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山
總有一種感動讓人淚流滿面,一個明知道自己已經考上了北京大學的考生,在錄取通知書到來之際,居然還在工地上揮汗如雨地勞作掙錢,真正對應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至理名言。拋開身份與家境這個關鍵前提,從宏大的教育命題來說,“假期在工地打工”的勵志,足以成為難得的教育樣本。家庭教育在人格塑造過程中,是可以發(fā)揮關鍵性作用的。在應試教育日益固化為鐵板一塊的情況下,家庭在素質教育方面,其實大有可為。讓孩子學會做人的道理并具有獨立的生存能力,既是每個家庭面臨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亟待解決的課題。勤勞、堅強、獨立和勇敢,是貧困家庭孩子和整個群體所擁有的最大資本,也是人格健全的生動體現。讓這一優(yōu)勢得到繼承與弘揚,離不開人生經歷與過程塑造,也離不開基于此的教育認同與踐行。畢竟,只有不斷負重前行,才能人生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