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洪杰
【摘要】學校的教育作用集中體現在教書、育人兩方面,但目前就教育現狀來看,多數學校普遍“重教輕育”。學校及教師應秉持育德為先的理念,關注小學生全方位的發(fā)展。從分析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現狀出發(fā),探索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實行多元化教學的策略,旨在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教育 品德與社會 多元化教學 策略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多元化思潮也涌現而出。開放、多元、創(chuàng)新這些活性元素對于校園活動來說,可以說是機遇中包含著挑戰(zhàn)。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引導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主體,應該積極跟隨時代步伐,依據課程大綱和學生學習特點,靈活利用各種優(yōu)質資源,實行多元化教學活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采取多元化教學模式,不僅能豐富文本理論內涵,還能有效開拓學生思維,為培養(yǎng)全面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現狀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設置目的,是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為日后適應社會性發(fā)展做好鋪墊。以年齡較小的孩子的社會生活為基點出發(fā),專業(yè)人員編制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教材,旨在獲得小學生的認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但由于受重視程度較低、應試教育束縛等種種因素的交叉,多數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流于形式,具體表現為教學內容假、大、空,教學課時得不到保障。教師、家長普遍認為品德與社會課程相對于語文、數學、英語來說是副課,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一周兩節(jié)的思想品德課經常被其他課程占用。即使保證了課程時間,課堂教學模式也多沿用老一套的“普通話套講八股文”,學生理解不到位,聽得云里霧里,導致開小差、說悄悄話影響課堂進度的現象時有發(fā)生,使得品德與社會課程沒有發(fā)揮應有的效果。此外,小學生身上普遍具有新時代特質,在社會與家庭的雙重影響下,進行單純的思想教育也是十分不易的。
二、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實行多元化教學的策略研究
(一)充分利用課本及相關課程資源
小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自然主體,生活中的見聞、經歷都會對兒童的品德、涵養(yǎng)造成影響。為了防止學生走上歪路,對其品行的形成過程加以正確引導,進行德育教育是必須進行的工作。品德與社會課程包含的內容豐富多樣,除了學習類內容以外,還包括日常生活類、社會事件類、政經類、勵志類、喜怒哀樂類、綜合類等等內容,編者都是站在小學生角度,模仿小學生思考模式選取素材、編制課本的,因此課本內容與小學生理解水平能力相當,貼近現實,不具備太大的認知難度。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文本的教學價值。在保證有充足教學課時的基礎上,教師授課時,應注重將課本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巧妙聯系,與相關學科知識有效啟發(fā)、結合,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知行統一的好習慣,實現資源整合、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目的。
如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教師講授“如何與父母良好溝通”的內容板塊時,可從學生日常生活引入到課文內容。在課堂開始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自己在家中與父母的交流情況及交流方式,從小組中選出代表簡單總結小組成員采取的溝通方式的種類,引導學生認識到哪些方式是良性溝通,能使溝通過程愉快、順利;哪些方式令溝通雙方難以接受,阻礙了溝通進程。交流過后,回歸課本,將課本中富有哲理、總結意義的句子解讀給學生。學生在聽取大家的經歷之后,眼界更為開闊,對于課堂內容理解地也更加到位,并在潛移默化中將好的方面細化到生活里?;蛘呓處熃o出固定的討論話題,如在考試成績下降時、與同學發(fā)生矛盾時、犯了錯誤時等情境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溝通方式,激勵學生活躍思維,大膽表達在別的學科中獲得的知識,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二)借助道具,豐富教學手段
有調查數據顯示,新穎、幽默、豐富的教學手段能極大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迅速集中精神,加快融入到課堂學習氛圍中。對于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教師可采取不同的手段,適當借助道具,開展多元化教學。如教師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合法公民權遭受侵害”的議題時,可組織進行相應區(qū)域內的社會調查,依據調查結果討論交流,教師輔助整理問題與解決辦法的清單,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又如,對于社會歷史類型的文章內容,教師完全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幻燈片,介紹文章內容背景。學習“鴉片的背后”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鴉片戰(zhàn)爭、林則徐虎門銷煙等歷史性視頻資料,將學生帶入到當年的歷史環(huán)境中,加深個人感受,細致了解事件起因、過程、結果,加之教師的講解,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印象也會更為深刻。遇到開放性的話題,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準備,布置場景,分角色扮演,開展辯論討論活動。結合道具創(chuàng)設多元化情境,能有效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熱情,培養(yǎng)其思考、實踐操作、語言表達能力。
(三)重視教學評價,促進多元化教學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體系中,不可忽視教學評價對于教學的重要意義,新課程理念突出強調了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功用。將教學評價應用到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要將重點放到開展激勵為主的教學活動上,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fā)展。多元化教學模式對應著多元化教學評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課堂表現、學生理解程度等方面,其中重點關注學生表現及學習效果。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重點不同于語文、數學、英語學科,后者的重點是掌握知識點,而前者更為主要的作用是陶冶學生情操,修養(yǎng)學生品德。教師講授思想品德課要堅持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訓練、技能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及時疏導,注重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能力。教師要利用好教學語言,激發(fā)學生興趣,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
如探討尊老愛老、孝敬長輩的話題時,鼓勵學生分享自身經歷,既拓寬全班學生的視野,又增添例子的生動性。教師對于學生的分享要不吝表揚,多使用鼓勵的語句,如“做得非常好”“老師非常贊同你的想法”“同學們對于這個問題還有什么想法呢”,等等,堅持多元化評價標準體系,做好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輔助工作。
三、結語
為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學校、家長、教師應認識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保證充足的課時供學生學習、討論交流,將教與育放在同等地位,不能一味追求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基本道德的教育,培養(yǎng)出有才無德的學生是大家都不愿見到的。針對當前我國小學中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展現狀,我們要積極找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不斷探尋豐富的多元化教學策略,是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佟和平.試論新課程理念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6,(09) :78.
[2]王瑞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6,(36) :155.
[3]鄭桂春.立足“社會生活”,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J].華夏教師,2014,(08) :56.
[4]萬秀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活動課的實施策略分析[J].黑龍江教育,2014,(Z1) :29.
[5]張向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討[J].學周刊,2015,(20) :155.
[6]夏小兵.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開放式教學[J].讀與寫,2015,(06)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