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
【摘 要】綜述了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相關因素,包括與尿管相關的因素、與操作者相關的因素等。認為導尿是引起醫(yī)院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預防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最好方法是在導尿前應充分評估患者,嚴格掌握導尿指征,鼓勵患者多飲水,縮短留置導尿的時間,盡旱拔除尿管是關鍵。
【關鍵詞】尿路感染;護理;綜述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2
留置導尿是臨床最普通且最常進行的一項基本操作,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是造成醫(yī)院內(nèi)感染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在國外為醫(yī)院感染之首,國內(nèi)占醫(yī)院感染的第2位,且>70%的患者與留置尿管有關[l]。因此如何控制和減少留置導尿管的并發(fā)癥,是當前臨床實踐中的重要研究課題?,F(xiàn)對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相關因素及預防護理對策綜述如下。
1 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相關因素
1.1 與尿管的相關因素
1.1.1 與導管有關 導尿操作是一種侵入性治療,不僅可造成尿道、膀胱黏膜損傷,也為細菌的侵入創(chuàng)造了條件,引起尿路感染。胡美春[2]認為,尿管的選擇不當也是導致尿路感染的因素之一,尿管過粗,增加對尿道及膀胱的刺激,過細導致尿液外溢而漏尿。
1.1.2 與尿管留置時間有關
大量研究表明,尿路感染與留置尿管的時間呈正相關:留置尿管患者菌尿發(fā)生率按每天5%遞增,長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幾乎100%發(fā)生菌尿,留置時間越長,感染率越高[3]。岳素琴[4]調(diào)查223例尿路感染病例,留置導尿占院內(nèi)尿路感染的66.52%。當天插尿管發(fā)生尿路感染占3.43%。留置尿管1d,2d,大于或等于14d,尿路感染發(fā)生率分別為6%、9%及91%。徐敏[5]調(diào)查30例留置導尿病人,3d菌尿發(fā)生率為26.7%、7d發(fā)生率66.7%、10d發(fā)生率93.3%。鐘秀玲[6]調(diào)查61例留置導尿患者,結果顯示尿管留置1d、2d、14d,泌尿系感染率分別為15、5%、及100%,與美國CDC的一項研究報告一致。
1.1.3 與尿道口周圍細菌繁殖有關
雖然每天進行會陰部、尿道口、導尿管近端的消毒,只能保持稍短時間的相對無菌。尿道口的細菌可沿尿管與尿道間隙上行并種植于膀胱,導致尿路感染。
1.2 與操作者有關的因素
1.2.1 膀胱沖洗 正常情況下,整個尿路是個密閉的自潔系統(tǒng)。有研究表明,膀胱沖洗可引起外源性的感染。沖洗可損傷膀胱表面黏膜使細胞脫落,破壞膀胱自身防御機制,增加感染危險。而同時因集尿系統(tǒng)的反復開放,使通過沖洗液、沖洗管和護士的手等途徑引起的外源性感染機會增多。
1.2.2 集尿袋更換間隔時間 頻繁更換集尿袋造成密閉系統(tǒng)的開放,或集尿袋高于膀胱水平,均可增加感染的機會。陳培紅等[7]實驗結果表明,每天更換集尿袋1次,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明顯高于3d更換1次,集尿袋更換頻繁破壞了其密閉性,造成導尿管末端與集尿袋連接處污染,與感染有密切關系。
1.3 其他相關因素 長期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真菌性尿路感染增多。
2 預防和護理對策
2.1 導尿前準備與導尿時護理措施 嚴格掌握導尿指征,盡量避免不必要留置導尿。需要導尿者,根據(jù)年齡、性別、尿道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管類型。王麗姣[8]認為對長時間留置尿管的患者應首選硅膠導管,其次是乳膠導尿管,最后是橡膠導尿管。插管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動作輕柔,減少尿道損傷。
2.2 導尿后預防
2.2.1 縮短留置導尿時間 留置導尿管患者,注意訓練其自主排尿功能。每天評價留置尿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尿管。
2.2.2 保持尿道口相對無菌
導尿前先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會陰部,再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兩遍,然后在嚴格無菌操作下進行導尿。留置導尿后,每天用0.05%碘伏或0.1%新潔而滅消毒外陰及尿道口周圍2次,每次大便后及時清潔會陰及擦洗尿道口,保持尿管清潔無菌。每天進行2次會陰、尿道口、尿管的清潔消毒,也只能保持短時間的相對無菌。
2.2.3 減少或避免膀胱沖洗
潘麗英等[9]認為應盡量減少外源性(機械性)膀胱沖洗,在許可的情況下,鼓勵其多飲水、多排尿,進行生理性膀胱沖洗;如有血凝塊、黏膜碎片阻塞尿管時則應更換尿管[10]。必須膀胱沖洗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最好應用三腔導尿管。
2.2.4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tǒng) 保持尿液引流通暢和完整,不要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及時清空袋中尿液。放尿前后消毒尿袋口。沈子楠等[11]認為,置管1周以內(nèi)集尿袋更換1次為宜,頻繁更換集尿袋只能造成密閉系統(tǒng)的開放,增加感染的機會。而置管1周以上者集尿袋更換2次/周較為適宜。
2.2.5 其他預防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試驗證明,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腸球菌是尿路感染主要致病菌,藥敏以對?-內(nèi)酰胺類敏感性高[12],故抗感染治療應選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等?-內(nèi)酰胺類或喹諾酮等廣譜抗生素,必要時二者聯(lián)合應用。
3 小結
留置導尿是引起尿路感染最危險的因素。預防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最好方法是在導尿前應充分評估患者,嚴格掌握留置導尿指征,鼓勵患者多飲水,縮短留置尿管的時間,盡早拔除尿管是關鍵。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強對醫(yī)務人員的健康教育,將留置導尿所致的尿路感染降至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張唯力,黃長武,葉紅,等.尿路細菌感染與留置導尿[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7):7682-7701.
胡美春.留置導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8):645-647.
呂建萍,李小林,等.留置導尿過程中集尿袋更換時間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4):975-976.
岳素琴,張延霞,袁康.醫(yī)院內(nèi)尿路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5):358-359.
徐敏,徐榕,張優(yōu)琴,等.留置導尿與醫(yī)院泌尿系感染的關系[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1,11(5):368-369.
鐘秀玲,李小瑛,羅艷霞.醫(yī)院泌尿系感染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南方護理學報,2002,9(1):7-9.
陳培紅,陳愛清,陳秀萍,等.一次集尿袋更換時間的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2,17(3):171-172.
王麗姣.留置尿管的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4,18(9):1519-1520.
潘麗英,湯云,黃先娥,等.膀胱沖洗對留置導尿患者尿液細菌培養(yǎng)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0):873-874.
常會民,李健珍,陳育紅,等.膀胱沖洗與非膀胱沖洗患者尿路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雜志,2000,10(6):435-436.
沈子楠,楊麗娟,張玉香,等.集尿袋更換間隔時間與尿路感染的臨床探討[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2):50.
張沈平,劉杰.舒巴坦/氨芐西林消除糖尿病并發(fā)細菌感染的病原學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4(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