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翠蘭
【摘 要】 有效的朗讀教學,能夠使學生與課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fā),提升小學生語文朗讀的能力,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朗讀有助于學生真切地感受課文,領略課文的精妙之處,有助于增強語感,以聲傳情。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呢?現結合個人教學實踐,淺談幾點看法。
一、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轉變自己角色的定位,讓閱讀呈現開放式、對話式、個性化的狀態(tài),突破原有閱讀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為學生營造一種動態(tài)、自由、主動、多元的閱讀氛圍。我們要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讓學生在自主的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
二、對學生朗讀進行科學指導
1. 明確朗讀的目的和要求。在朗讀前必須明確朗讀的目的和要求。如,教學古詩《村居》,我提出三個朗讀訓練的要求:(1)初讀古詩,要求看清拼音,讀準字音,既不多讀也不漏讀;(2)細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思考:詩人描繪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3)感情朗讀,要求邊讀邊想象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樣的訓練要求明確,有的放矢,才能避免朗讀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2. 把握朗讀時機。朗讀時機的把握十分重要。適時適當的朗讀訓練會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例如:《陶罐和鐵罐》這篇寓言情節(jié)生動,含義深刻,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去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去體會陶罐和鐵罐的不同性格。
3. 鼓勵學生朗讀。在教學時我們應要求學生深入地朗讀。深入地朗讀要嘗試“讀出自己”,揣摩其感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鑒賞體驗,說說感受,這樣的誦讀節(jié)奏美在哪里,語言美在哪里,情感美在哪里。這樣循循漸進,鍛煉了學生誦讀鑒賞的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良好習慣
為了使學生養(yǎng)成愛讀書、多讀書的習慣,關鍵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山Y合閱讀課文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如教《寓言二則》時推薦《寓言故事》,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推薦《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等;或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愛讀書的典型事例,啟發(fā)學生愛讀書;或開設賞析課,介紹名家名篇,使學生領略語言的無窮魅力;或根據學生不同的愛好,分別向他們介紹各種讀書方法,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同時還可結合課外活動,經常組織讀書心得交流會、故事會、朗讀比賽以及“我最喜愛的一本書”等活動,久而久之,學生愛讀書、多讀書的良好習慣就會逐漸養(yǎng)成。
四、采用多種形式的閱讀,幫助學生了解課文
朗讀的方式要多樣,如分組讀、集體讀、男女生對讀、分角色表演讀等等。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自得的。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而是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體會到課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動情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體會到的感情。
【參考文獻】
[1] 朱鳳艷. “自立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01(3).
[2] 張國花.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 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