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紅
摘要:孩子生活因音樂而充盈,唱歌則是最為原始且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對于少兒聲樂來說必須借助聲樂技巧來引導孩子正確發(fā)聲,確保其歌唱習慣的正向形成,從而強化其鑒賞力以及審美情趣。下面便從啟蒙教學以及技巧展示兩個層面出發(fā)來探討聲樂教學。
關鍵詞:少兒聲樂;聲樂技巧;運用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074-01
歌唱作為大眾藝術,音樂教育則以歌唱為其自然基礎,因此歌唱與孩子心理極為契合,是強化學生審美的重要手段。教師必須以學生實際為導向展開聲樂教學,緊跟學生興趣來展示聲樂技巧,并從音樂作品出發(fā)進行音樂要素的分析以及挖掘,引導學生在興趣當中感知音樂。下面便就聲樂技巧融于少兒聲樂的策略進行探析。
一、重視啟蒙教學來對孩子興趣加以培養(yǎng)
少年兒童因歌唱而更為豁達和開朗,比如教師對5歲左右學生展開聲樂教學時,便應將興趣培養(yǎng)作為最終目標。孩子們一起唱,有的聲音較大,而有的音準或者是節(jié)奏更好,還有的邊唱邊表演。教師應以學生實際為導向進行針對表揚,依靠鼓勵來調動其興趣。例如,對《好媽媽》進行教學時,教師便讓孩子與家長展開互動,引導他們真正地擁抱媽媽。再如,對《數(shù)鴨子》或者是《一分錢》等歌曲進行教學時,教師則應依靠一種“樸實”語言進行授課。比如“用小肚肚用勁”、“微笑著唱”等等。音樂本質便是美以及情感的藝術,通常一個蘊含贊美的眼神便可激勵孩子,當教師微笑并用熱情目光來關注、關心學生時,他們必然也會給予積極反饋。因此重視啟蒙教學來對孩子興趣加以培養(yǎng)顯得極為關鍵。
二、借助技巧展示來引導孩子利用技巧唱歌
1.以作品集為導向分層演唱。孩子剛學聲樂時大都是喊叫來唱歌,因此嗓子有時呈現(xiàn)出啞啞的狀況。因此,教師必須推動聲樂技巧融于歌唱當中,也就是對聲音位置以及氣息進行支持和把握。教師時教師應秉持“按部就班”原則開展技巧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全國少兒歌唱》這一作品集來引導學生分級演唱,并且每一級均應唱多首歌,保證音準以及節(jié)奏等得到準確把握,聲音方面不可存有破音或者是嘶啞的聲音。到了第四級,教師則應對氣息支持進行強調,例如《采蘑菇的小姑娘》,其后面結尾為8度大跳,若缺乏氣息支持便很難唱的下來。此時不僅需要肚子,還小腳丫和小腿等都應給力,并且需要確保音色更為甜美。在面罩層面,孩子需要利用嘴皮來用力咬字,并將聲音控制在小舌頭(軟腭)附近。再如《種太陽》這首歌,除了上述要求外,還應對其節(jié)奏型(附點節(jié)奏)進行把握,不然較易導致該首歌風格丟失。再如對《雨花石》進行演唱時,對其前半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嘴皮進行咬字,并告訴學生將聲音位置控制于鼻夾附近;到了后半段時,則應將氣息控制在小舌頭附近,依靠氣息來對聲音進行支持,一定不能掉下來,只有位置保持好,才能將最后的“啊”唱出來,反之則可能出現(xiàn)破音狀況。再如對《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進行講授時,教師應明確該首歌具備的音域大的特點,通常童聲低聲很難把握。因此教師便可借助該首歌展開技巧訓練,從低聲區(qū)以及高聲區(qū)出發(fā)進行訓練。第七層級的《小背簍》需要演唱時保持連貫氣息,并且其含有的表情記號以及滑音與空拍等均應在演唱中得以呈現(xiàn),不論是聲音還是技術層面均應保持完整。而第八級的《映山紅》則適宜女聲延長,需要學生在聲音層面利用高位置加以演唱,并且要學會用嘴皮進行咬字,控制好音量,于安靜狀態(tài)下來呈現(xiàn)。
2.以學生實際為導向合理要求。學生由于聲音條件存有差異,所以其要求必然不同。教師必須以學生實際為導向來合理要求,教學前應引導學生進行集體練聲,并將其訓練控制在15分鐘,待學生把握好聲音位置以及氣息感覺后再開始唱。若學生男聲條件并不理想,但卻樂于歌唱,教師便可從中聲區(qū)出發(fā)引導其利用氣息進行歌唱——借助小肚子來替代嗓子用勁,從而對沙啞聲音等進行規(guī)避。若其音域僅存有1個8度,那么教師則應引導其練習《數(shù)鴨子》、《旋轉的童年》以及《長城謠》等歌曲。此學生便可借助上述練習來使自身聲音更富磁性,從而為其聲樂學習指明方向。對于聲樂教學來說,教師必須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切忌急于求成,并且需要以學生實際為導向進行歌曲的針對練習。同時需要推動學習以及實踐的有效融合,待學習一年或者是半年后便可參加歌唱考級等考試,借助考級來對自身成果加以檢驗。若學生練習時間較長,教師則可引導其參與到省市或者是全國的比賽當中。
三、結語
總之,教師若想引導學生養(yǎng)成合理的歌唱習慣,必須從多維度來對歌唱形式進行挖掘。教師可以從學生興趣出發(fā)來推動聲樂技巧融于聲樂教學當中,同時還應對“考級作品集”等進行參考,從而引導學生展開分級學習。此外,教師必須以學生實際為導向進行聲樂技巧的針對傳授,確保學生找到與自身特點相契合的演唱形式,為其后續(xù)發(fā)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