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梅
(南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4)
從語言進化的視角看,口語先于文字出現,口語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盵1]同時,該文件把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分為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個層次并做了具體闡釋。而且,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中對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發(fā)展目標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了更加明確的描述。由此可見,國家層面上對英語聽說能力的重視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高校大學英語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應用新的教學理論提高口語教學效果,使口語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職業(yè)和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相結合;大學生不能滿足于現有的口語水平,而應多渠道提高自身的口語能力和水平。
與傳統(tǒng)的英語口語教學方法相比,將多模態(tài)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多模態(tài)教學采用多種符號學模式和豐富的信息,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提高口語熟練程度。在學生口語表達自信心不足、教師重輸入輕輸出、英語課時削減、多媒體發(fā)展迅猛的現實中,應用多模態(tài)口語教學顯得更為恰切。模態(tài)是指事物通過一定模式、方式或形式所表現的屬性?!岸嗄B(tài)指的是通過整合、編排或編織多種不同模式的符號資源而形成一個語篇”[2]。在本文中,多模態(tài)口語教學指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使用兩種或更多的模態(tài)來提高效果。
首先,多模態(tài)口語教學的多樣化信息輸入方式彌補了傳統(tǒng)單模態(tài)教學的不足。大學英語口語教學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的融合,而不是單一的教學模式。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多模態(tài)口語教學可以使用聽覺(語音、副語言)、視覺(文字、肢體動作、圖片、圖像、視頻)、觸覺(觸摸道具、計算機模擬)、嗅覺、味覺、附感覺、潛感覺、視聽雙模等多種教學模態(tài)激發(fā)不同的語言學習者的意識,理解教學內容,強化記憶,這些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幫助。用醒目顏色標示的文本利用了視覺模態(tài)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圖像可以喚起人們對各種圖形和影像的視覺感知,幫助學生理解難點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人機互動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一系列實驗研究表明,文字、聲音和圖像相結合的多模態(tài)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圖像與聲音比文字更形象、生動,多模態(tài)學習有利于減輕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增加學習的持久性,改進學習效果。
其次,多模態(tài)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有利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多模態(tài)教學是基于媒體間性之上的。媒體間性既包括不同媒體的綜合與配合的多媒體,也包括同時運用幾種模式的多模態(tài)。為使學生練習口語,視頻、錄音機、圖片等多種教學媒體設備創(chuàng)造出了無處不在的學習環(huán)境、數字化與立體化的學習模式和一種真實的交流方式。不同的模式在一個合作、互補和和諧的關系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溝通交流的口語任務。例如,借助視覺圖像或圖片,學生更容易理解取決于社會背景的對話的含義。
最后,多模態(tài)英語口語教學強調學生的課堂參與并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課堂上的多模態(tài)互動有助于學生參與口語練習,有助于口語練習氛圍的創(chuàng)建,有助于學生的口語自主學習和其它課外練習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師生主體間性的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設計目的是鼓勵學生和班上同學一起討論一些話題和問題。課堂上不同類型的類活動,像小組匯報,討論,對子活動,角色扮演和對話練習等,它們都是為學生使用目標語參與課堂活動從而提高口語能力服務的。在多模態(tài)英語口語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中心,而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一方面,學生因為自身主體地位的確立而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這個主體,在學習活動中,把學習內容這一客體主體化,通過與所學內容的對話,實現自我世界與文本世界的融合,擴大了自己的世界,掌握了學習內容。來自教師和其它學生的反饋為熟練掌握英語口語鋪平了道路。
多模態(tài)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流程可運用郭萬群構建的“多模態(tài)蘋果派”即Multimodal Apple Pie中的Apple。A(Activation)指課堂導入,P(Presentation)指信息呈現,第二P(Peer learning)指同伴學習,L(Learning reinforcement)指學習強化,E(Evaluation)指學習評價。這里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二版)第1冊第4單元為例來說明具體步驟。
課堂導入:本單元的導入采用多模態(tài)圖片導入法,向學生展示“晴朗天氣”和“多云天氣”兩個圖片,多模態(tài)的圖片與文本互動加深學生對于詞匯的記憶水平。張德祿認為圖片和文本的結合有利于抓住學生的注意[3]。老師一邊展示圖片,一邊用簡短的語言描述其內容。之后,運用多模態(tài)教學理念,借助幻燈片文字跳動的功能,老師將剛剛口頭的概括語用文本標題sunny和cloudy的形式呈現于圖片下方,這樣不僅使學習內容的呈現能夠一目了然,同時在課堂引導的過程中加強了學生的輸入性理解。這個階段后,教師要求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為其余的“下雪天氣”、“下雨天氣”和“閃電天氣”圖片構建出自己的小標題(snowy、rainy和lightning)或是小段落(例如:The temperature has climbed/ dropped to…)。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體會到情景的真實性,可以引導學生培養(yǎng)語言能力,拓寬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又可細分為主題導入、主題熱身、圖文簡述、前期反饋、詞匯提供等步驟。
信息呈現: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多模態(tài)教學通常采用音頻、視頻和口語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從而避免傳統(tǒng)口語教學中學生機械背誦英語詞句,而當實際的口語交際和表達時往往又出現無話可說的效果不好的狀況??谡Z教學中的聽說模態(tài)結合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聽前向學生提供一些關鍵詞語,例如:彩虹(rainbow)、水汽(vapor)和閃爍(twinkle),還可以提供天氣預報的背景信息。同時,要求學生聽的時候在筆記本上記錄與天氣有關的表達,這樣就實現了聽模態(tài)和寫模態(tài)的結合。本環(huán)節(jié)的視頻播放同樣是備受學生喜歡的多模態(tài)融合,帶有字幕,聲音和圖片三位于一體的多模態(tài)視頻材料,學生的感覺器官互相配合,“邊聽邊看”視聽雙模態(tài)并用,減少學生學習的外顯認知負荷,增加關聯認知負荷,促進學習效果。
同伴學習:該環(huán)節(jié)重在學生合作完成老師設計的學習任務,在具體的活動中探索語言知識,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體驗和提高語言技能,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常用的同伴學習的方式有對子活動、小組活動、角色扮演、辯論等。本單元可以采用對子活動,讓學生相互交流各自所寫出的有關天氣的表達,采用小組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來預報全國不同城市的天氣狀況,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展示或者敘述視頻的內容,或者把視頻調為靜音讓學生根據畫面和字幕文本進行配音,采用辯論的方式,讓學生分為正反雙方各自列出辯論提綱,展示提綱內容后由雙方的成員借助具體細節(jié)進行辯論,辯論的最后讓雙方的辯手評論對方的觀點和結論,這樣既讓學生理解天氣與人的心情、天氣與人的性格的關系有提高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習強化:借助聽前教師提供的關鍵詞匯短語、必要背景知識,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在聽的過程中得到了強化。同伴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對子活動、小組活動、角色扮演、辯論等同樣起到了強化學習效果的作用。對子活動有益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小組討論的活動形式有益于學生合作精神的養(yǎng)成。此外,可以運用學生制作并展示PPT的方式強化口語輸出效果。
學習評價:此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對學生本次課的表現進行點評的方式進行表現性評價,可以簡要概括本次課的主要內容來進行小結性課堂評價,還可以通過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制作有關低碳生活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多模態(tài)互動PPT并在下次課上進行抽查與課堂演示的方式來進行。
表1 實驗班和對照班英語口語前測和后測成績
教學效果最直觀的體現形式是學生成績,多模態(tài)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是否能提高學生的口語成績?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所就職的學校非英語專業(yè)大學一年級的兩個本科教學班中展開實驗,兩個班是從筆者所任教的班級中隨機抽取的。其中實驗班41人,對照班40人,兩個班被試的年齡均在19-20歲之間。經了解,兩個班的學生在實驗前均未經過系統(tǒng)正式的口語學習和訓練且利用暢言口語測試系統(tǒng)進行的口語測試的成績表明,兩個班的英語口語水平差別不大,可以開展多模態(tài)口語教學研究。本實驗從2017年9月開始到2018年1月結束。本次測試的題目選自專門的口語題庫,信度和效度高,評分由暢言口語測試系統(tǒng)自動評分。本次多模態(tài)口語研究實驗的過程包括:口語水平前測-多模態(tài)口語實驗-口語水平后測-數據收集與整理-結果分析與結論。
本實驗中所有教學模態(tài)的選擇遵循郭萬群2013年提出的PIE原則,即有效性(Productive),互動性(Interactive)和參與度(Engaging)。有效性指課堂教學目標明確、計劃合理、思路清晰、環(huán)節(jié)完整,既合規(guī)范性又合目的性和規(guī)律性。互動性即交互性,“語言學習是通過人與人的交互、學習者內心的交互和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進行的”[3]。這里的互動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人機互動。參與度指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和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程度。這些原則主要在實驗班中運用。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口語教學,教師首先講解書本知識,然后核對答案,教學過程中主要使用單一的口語模態(tài),最后布置題目讓學生個人自由進行口語輸出,互動性少,師生參與度低。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筆者對各種教學實驗數據進行了收集和整理,包括前測和后測的數據,并用SPSS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數據如下表1所示。
如上表1所示,根據前測成績,開展多模態(tài)口語教學實驗前,對照班的口語平均成績是54.52,標準差是6.23,實驗班的平均成績是55.18,標準差是6.31,實驗班與對照班前測的總分平均分相差0.66,差別不大,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P值為0.530,大于0.05,證明兩個班的英語口語能力差別較小。
多模態(tài)口語教學實驗之后,對照班的平均分為75.56,實驗班的平均分為79.88,兩個班平均分相差4.32,顯著性P值為0.004,小于0.05,證明這兩個班在實驗后的口語平均成績存在著顯著性差異,運用多模態(tài)口語教學效果明顯。由此可見:多模態(tài)口語教學通過多種模態(tài)創(chuàng)設了學生練習口語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促進學生間互動合作,模態(tài)之間的轉化調動了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和學習積極性:教學中的音頻模態(tài)激活了學生的聽覺器官,動手記筆記使觸覺器官參與到學習中,視頻模態(tài)激活了學生的視覺器官,多種器官同時使用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對子活動、小組活動、角色扮演、辯論、小組匯報等有助于構建多種真實的話語情景,增加口語表達機會,提高教學效果。此外多種模態(tài)的符號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多種表達方式,理解口語表達實質,增強學習熱情;多模態(tài)的教學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自然習得英語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