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蓮
(福建省廈門市大同中學,福建廈門 361000)
筆者通過對福建省廈門市三所學校開展調查,旨在探討不同感知學習風格與性別之間的關系,以及進一步探討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法和策略,縮小學業(yè)成績的性別差異。
自2010年學者孫云曉等人的著作《拯救男孩》出版以來,反對者認為,強調“男孩危機”是男性本位的表現,也有人認為,男孩在學業(yè)上并未落后于女孩,只是相對來說,女孩在某些學科上進步速度加快,縮小了與男孩的差距,造成了“男孩危機”的假象,還有人認為,“男孩危機”是過分強調兩性差異的人為結果[1]。
而廈門市教科院近日公布2017~2018學年初三全市統(tǒng)考數據,結果顯示,所有科目女生的平均分全部超過男生。
所謂“感知學習風格”分為四種類型: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和動覺型。O' Brien(1989)則把感知學習風格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觸覺型,也有學者將觸覺和動覺歸為一類。
在調查研究中,課題組采信了視覺、聽覺、動觸覺三分法。選用了較適用于中學生的測試表,在廈門市和三明市的兩所初中以及五所高中里進行數據分析。在測試結果統(tǒng)計中,設定了視覺、聽覺、動觸覺、視聽、動聽、視動、全能七種結果類型。
研究結果表明,初中各校數據顯示出幾個共同的特征。
(1)女生總平均分及各科平均分均超過男生。
(2)優(yōu)生及中上學生成績,男女差距不大。年級排名前10%的學生中,各校略有差別但在合理范圍之內;排名前20%和前50%學生中,女生比率均略高于男生,但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
(3)后進生成績,男生呈顯著劣勢。
(4)語言類學科,女生均分遠遠高于男生;數理推斷型學科,女生均分高出較少。
(5)語文學科男生在優(yōu)生比率、中上生比率上與女生相比均呈劣勢,后進生比率也遠比女生高。
以下是學校感知學習風格數據統(tǒng)計情況,如表1與表2所示。
表1 調查校(一)2018屆初三年段
表2 調查校(二)2018屆初三年段
統(tǒng)計結果因各校生源情況不同,但從統(tǒng)計結果可以總結出以下規(guī)律:①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感知學習風格屬于視覺型。②聽覺型和動覺觸覺型的學生所占比率略小。③兩所學校初三學生中聽覺型女生比率高于男生,動覺觸覺型男生比率高于女生。④初二年級視覺型學生比率仍占優(yōu)勢,但所占比率比初三年級小。在本課題對高中學生的調查中,也發(fā)現有年級越高視覺型所占比率越高的規(guī)律。
為了研究后進生的感知學習風格比率與全體同學是否有差距,學業(yè)成績的性別差異是否與感知學習風格的不同有一定的聯(lián)系,我們抽出了成績位于年段后20%的學生進行了感知學習風格分析。結果顯示:①后進生總體及后進生中的女生,視覺型學習風格所占的比重在三種學習風格中最小,男生中視覺型風格雖然不是比重最小的,但也不占優(yōu)勢。這一點與羅薇等人研究中的后進生視覺型風格仍占優(yōu)勢的結論不一致。②后進生中,男、女生動覺觸覺型以及聽覺型的占比均高于全體學生。
從測試表可以看出,感知學習風格與學習習慣密切相關。在當前中國的教學環(huán)境下,視覺型感知風格較適應板書講解與大量習題訓練等教與學的方式。
而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初、高中學生在感知學習風格上有較大的區(qū)別,在初二和初三學生的測試中也可看出風格變化的趨勢,可見感知學習風格是可以改變的。因此,家長和教師有意識地調整學生的學習習慣,是適應當下學習環(huán)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行為規(guī)范
視覺型學習風格的養(yǎng)成與諸多學習行為規(guī)范直接相關:良好的書寫習慣;認真閱讀題目,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按老師的引導做好筆記;運用歸納和復習要點等方法對知識進行總結等。
2.培養(yǎng)熱愛閱讀的習慣
閱讀興趣的養(yǎng)成對于學生的學習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快速閱讀,善于接受視覺信息將文字信息畫面化等,都是視覺型學習風格的要點。
3.關注學習環(huán)境,移除干擾因素
視覺型學習風格偏弱的學生往往專注力不夠,因此,在這類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中,應盡量排除外界干擾,移除易引發(fā)這類孩子注意的小玩意兒等。
1.教學中注重強化視覺教學方式,過程中注意落實視覺訓練的要求
視覺化教學方式與當下書面閱讀為主的應試相匹配,在教學中無法弱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讓視覺化教學方式更為靈活多變,有助于進一步引發(fā)學生興趣。同時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將語言轉化為頭腦中生成的畫面,增強視覺刺激,對于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重視做筆記,以批注法、思維導圖法等新穎獨特的方式引導學生增強視覺型學習的效果。
2.設計語文活動,適應不同學生學習風格
聽覺型學習風格的學生比較適應討論式教學,動覺觸覺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動手型學習方式。根據這些特點,演講、辯論、小組討論、課本劇表演、綜合性學習等學習方式也應該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常態(tài)出現,為視覺型學習風格以外的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和學習的途徑。
對學生學習個性的研究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基于研究調整教育教學策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適應不同學生的感知學習風格,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對于縮小學業(yè)成績的性別差異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