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龍
摘要: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陣地,在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其黨建工作面臨嚴峻考驗。本研究以“全媒體”時代為背景,探討國內高校網絡黨建工作的新模式、新機制。本文首先闡述了我國高校網絡黨建研究的時代意義,接著對我國高校網絡黨建工作的發(fā)展現狀、特點做了簡要闡述,并重點剖析了存在的突出問題,從而為探索相關工作模式指明方向?;凇叭襟w”時代背景和高校黨建工作特點,提出了“立體化”網絡黨建工作的創(chuàng)新模式。最后,分析了黨建工作的相關注意點。
關鍵詞:全媒體;高效網絡黨建;立體化;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27-0033-03
一、引言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特別是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之間互融互通,信息傳播新方式層出不窮,新媒體深刻改變著國家、社會的發(fā)展。在大量新技術的應用中,各種媒體傳播方式方興未艾,以網絡集群式的發(fā)展為中心、人人都是傳播載體的“全媒體”時代已經到來。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陣地,在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其黨建工作面臨嚴峻考驗。
二、研究意義
(一)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所謂“全媒體”,可以理解為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等多種元素,來全方位、立體化、動態(tài)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tài)?!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黨的建設應把握機遇、與時俱進、順應形勢、共同發(fā)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新興媒體等信息化產物,改進工作思路和方式,為網絡黨建工作體系的健全做好充足準備工作。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適應時代潮流,如何應用并融合時代傳播媒介,是健全高校黨建模式的重要使命,是時代賦予高校黨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創(chuàng)新高校黨建模式的有益探索
高校作為基層黨組織的重要陣地,引領著青年群體的主流思想,其黨建工作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提高黨的基層組織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網絡是信息化時代開展基層黨建工作的新興渠道,充分利用好這一渠道,對基層黨建工作的平穩(wěn)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高校網絡黨建正在如火如荼地探索中,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探索高校網絡黨建模式,是響應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一次積極探索。
(三)為高校網絡黨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
與傳統(tǒng)媒體形式相比,全媒體以文字、聲音、圖像、動畫、實時交互等多元素立體化的動態(tài)演示來傳遞信息,特別強調在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上的融合并存,極大豐富了高校黨建的形式,提高了高校黨建的引導力,增強了高校黨建的立體性,為高校網絡黨建工作提供了有力工具。
三、我國高校網絡黨建的發(fā)展現狀和問題
(一)發(fā)展現狀
1.網絡黨建平臺已初具規(guī)模。截至目前,全國高校已搭建了多樣化的網絡黨建平臺,包括學校官網所屬的黨群部門網站,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首頁中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專題網站,清華大學黨建網和慕課平臺,四川大學黨委組織部下的學習園地,蘇州科技大學校園先鋒網等。除了網站,部分高校還創(chuàng)建了黨建微信公眾號、黨建微博、黨建APP等黨建平臺,高校網站黨建陣地已初具規(guī)模,傳播渠道豐富多樣。
2.網絡黨建傳播內容豐富化。全媒體背景下,與以往相比,高校網絡黨建的傳播內容更為豐富多樣,包含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元素、立體化的動態(tài)演示傳播,比如微黨課、黨課短片、交互式黨課知識游戲、黨建故事會等,網絡黨建傳播內容更加多樣化。
3.網絡黨建傳播方式多樣化。全媒體傳播是利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介質進行傳播,如數字雜志、數字廣播、手機微信、網絡、桌面視窗等。原先受眾群體的“被動”接收變?yōu)椤岸嘀黧w”的交互互動,促使高校黨建工作形成了多個“事實主體”的局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網絡黨建傳播方式已實現從單向到雙向、從固定到移動、從單一到交融的初步轉變。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高校網絡黨建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1.黨建平臺缺乏知名度和吸引力。根據對江西省內高校的一次調研統(tǒng)計顯示,22%的人會關注所在高校官網,但不知道官網內有黨建平臺;51%的人表示知道有黨建網絡平臺,但不會去關注;對于現有黨建平臺,關注人群中59%的人表示形式內容“一般”。
2.網絡黨建傳播內容雖有改進,但與全媒體背景下呈現的新技術、新特點存在較大差距。全媒體注重以文字、聲音、圖像、動畫、互動等多元素的動態(tài)來傳遞信息,特別強調在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上的融合并存。高校網絡黨建雖然部分實現了多媒體的傳播,但形式比較單一,內容乏善可陳,未能充分發(fā)揮全媒體所帶來的內容上的質的改進。
3.網絡黨建隊伍參差不齊,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在高校黨建工作隊伍中,多為管理人員,從事事務性的日常硬性任務。全媒體時代下,要實現優(yōu)質的網絡黨建工作,需要專業(yè)采編人員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等流程再造隊伍的有力匹配。打造一支技術能力過硬、專業(yè)素養(yǎng)優(yōu)秀的黨建工作隊伍,在內容采集、流程再造、技術實現、立體開發(fā)等多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專業(yè)隊伍的專業(y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隊伍的建設需要統(tǒng)籌考慮,更需要制度保障。
4.各高校之間各自為營,追求大而全,未形成“立體互補”。高校雖有官網下的黨建板塊,但是千篇一律,重復建設。相互之間各自為營,少部分有實力的高校雖然做出了不少特色應用,但多為內部消化,很少“為他人做嫁衣裳”。這一定程度上是高?,F有管理體制使然,責任明確,條塊清晰,在一定范圍內缺乏統(tǒng)籌考慮,不利于網絡黨建工作的長遠布局。
四、“立體化”網絡黨建工作模式
“立體化”網絡黨建,即以文字、聲音、圖像、動畫、互動等多元素立體化的動態(tài)演示來傳遞信息,特別強調在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上的融合并存,并通過多載體、多功能、互動傳播的特征、多面一體的應用形態(tài),生產流程的立體化再造來實現網絡黨建工作的新模式。
“立體化”網絡黨建模式主要通過以下五個維度來實現。
(一)傳播內容的立體化
網絡黨建,必須實現“聚焦”,杜絕表現形式的“零散化”。在聚焦的基礎上,實現傳播內容的“平面化”、“微型化”、“系統(tǒng)化”,通過系列連載、動態(tài)描繪、模擬仿真,在內容上更具諷刺、幽默、靈動的審美氣韻,從而讓受眾更愿意自覺接收。比如某省召開第十四屆黨代會,其傳播內容就是通過模擬仿真的動畫效果,讓受眾以“模擬黨代表”參加黨代會的仿真形式,傳播會議的核心精神,既莊嚴肅穆又別具一格。
(二)傳播途徑和傳播介質的立體化
網絡黨建要充分利用好全媒體傳播介質,全媒體傳播介質通常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多種媒介終端,它可以充分發(fā)揮不同媒體形式在傳播中的優(yōu)勢,互相補充,形成合力,為受眾提供多樣化服務,是多種媒介形態(tài)的有機融合。比如部分高校使用學報、官網、手機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多種終端傳播形式,立體化傳播相關內容。
(三)傳播內容生產流程的立體化再造
全媒體不是媒體與媒體的簡單組合,而是多種媒介形式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關鍵在于生產流程的立體化再造過程。所謂立體化再造過程,即前端鏈條融合、后端鏈條分化的傳播模式。傳統(tǒng)媒體要實施全媒體戰(zhàn)略,就需要打造出一條包含“內容立體化采集—內容多樣化加工—內容立體化發(fā)布—內容數據云存儲—內容多層次再利用”等環(huán)節(jié)的立體化鏈條。在開展網絡黨建過程中,傳播內容生產流程的立體化再造可以實現“水波紋”效應,從而更具傳播效果。
(四)傳播主體的立體化
全媒體傳播媒介的多樣化,為交互式立體傳播提供了可能。原先受眾群體的“被動”接收變?yōu)椤岸嘀黧w”的交互互動,并形成了多個“主體”的局面。對此,網絡黨建要特別注重傳播的“實效性和互動性”,對于不同聲音不同觀點,要主動引導,互動傳播,將傳播方式從單向轉為雙向、從固定轉為移動、從單一轉為交融的質的蛻變。
(五)傳播隊伍的立體化專業(yè)化
要真正做好全媒體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需要打造一支專業(yè)化的傳播隊伍。高校之間網絡黨建同質化較為嚴重,基本按照規(guī)定動作完成規(guī)定任務,形式和內容都較為單一,缺乏受眾粘性。立體化傳播隊伍,既要打造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專業(yè)隊伍,也要各高校之間統(tǒng)一謀劃,相互融合,立體化應用高校網絡黨建平臺,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工作。
根據五個維度的簡要論述,“立體化”網絡黨建模式可以用如下圖來簡單描繪。
在內容傳播過程中,可以借鑒企業(yè)營銷傳播的7個S,用圖可描述為:
在“立體化”網絡傳播過程中,官網、官微是傳播的起點和權威,但傳播不局限于官方途徑。在全媒體時代,自媒體形式讓受眾同時也是傳播的主體,主體的多樣化讓傳播變得更加實時快捷,任何的滯后拖沓都會給傳播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期效果。所以在內容上需要策劃有價值的、更具時代特色的素材,通過專業(yè)化的隊伍,通過流程再造過程,實現內容上的全媒體化,并通過多樣化的傳播媒介和渠道,將好的素材和內容實現長尾效應,讓更多的受眾獲得正確的價值內容。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重實時的監(jiān)測,通過不斷的糾偏機制,讓宣傳的內容沿著正確的軌道實現正確的傳播。當然,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必然會有不同的聲音,甚至是質疑,但通過持續(xù)不斷地互動溝通,打造受眾的粘性,讓受眾更加認同,使之成為自媒體中社會化的傳播主體,在社會化媒體中實現互動式傳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相關注意點
第一,高校網絡黨建工作需要統(tǒng)籌兼顧,制度保障。通過整體統(tǒng)籌,有力領導,在制度框架內,確保各個高校之間互通有無,在統(tǒng)籌規(guī)劃中實現特色,在特色中塑造品牌,在品牌中達到傳播效果。
第二,“立體化”網絡傳播與傳統(tǒng)傳播方式齊頭并進,互相補充。全媒體成為傳播的主戰(zhàn)場,并不代表要將傳統(tǒng)傳播方式棄之如敝履,而要實現兩者之間的相互交融,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群體內各有側重,發(fā)揮所長。
參考文獻:
[1]陳鞭.網絡新媒體建設對于高校黨組織建設的作用機制研究[J].華章,2015,(5).
[2]曹君.開展“網絡黨建”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方式[J].探求,2005,(2).
[3]方敏.高校網絡黨建工作機制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6,(17).
[4]胡蝶.高校網絡黨建工作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5]李君.試析高校網絡建黨的現狀調查與優(yōu)化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
[6]李建峰.媒介融合背景下校園媒體的思政教育“立體”特質分析[J].教育研究,2015,(3).
[7]樂斌輝.高校網絡黨建工作機制研究[J].教育研究,2008,(6).
[8]邢曉越.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探究[J].黨建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