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8日,ICTP宣布將2018年狄拉克獎授予3位物理學家,MIT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教授便是其中之一。
狄拉克獎章是在1985年為紀念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Dirac)而設置的年度性獎項,是國際理論物理和數(shù)學物理領域的最高榮譽。
華人科學家文小剛是著名經(jīng)濟學家薛暮橋的外孫,1977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就讀本科,后于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yè),目前為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2018年5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量子霍爾液體、高溫超導體、拓撲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質態(tài),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2016年美國物理學會宣布,文小剛獲2017年凝聚態(tài)物理最高獎巴克利獎。
ICTP對文小剛的評價是,他率先提出了拓撲序這一理解量子系統(tǒng)的新概念。他發(fā)現(xiàn)了拓撲序蘊含不同尋常的邊界態(tài),建立了描述邊界態(tài)的手征自旋液體理論。發(fā)現(xiàn)了朗道范式在描述量子霍爾效應時的局限性。他揭示出拓撲序與量子糾纏之間的深層聯(lián)系。最近,他還引入了對稱保護拓撲相等概念。這些都與量子理論領域中的反常現(xiàn)象有很緊密的聯(lián)系。
文小剛曾在接受中文媒體采訪時提及,“拓撲序”這一概念的提出即一種新的世界觀。他提出,量子比特和量子糾纏,這兩種東西構造出我們豐富的世界。萬物(基本粒子包括空間)源于量子比特,空間就是由量子比特組成的海洋。基本粒子則是量子比特的波動漩渦,基本粒子的性質和規(guī)律起源于量子比特海洋中的量子比特的組織結構(即量子比特的序)。
在普林斯頓大學求學期間,文小剛在理論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的指導下學習高能物理的超弦理論。后來,他與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施里弗、弗朗克?韋爾切克、徐一鴻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1987~1989年)合作,并將自己的研究領域轉變?yōu)槟蹜B(tài)物理學,從微觀角度出發(fā),研究由大量粒子(原子、分子、離子、電子)組成的凝聚態(tài)的結構、動力學過程及其與宏觀物理性質之間的聯(lián)系的一門學科。凝聚態(tài)態(tài)物物理理學學是目前物理學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
文小剛曾說過:“基礎科學的目目標,是開拓知識的疆界,把未知變成已知。所謂的未知就是連名字、連問題都沒有的未知。做科學研究,我們要清楚地意識到,還有沒寫出來的理論,還有沒有名字的未知。這些才是創(chuàng)新研究的目標?!倍救耍惨恢痹诳茖W的道路上,身體力行踐行著這一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