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式亮
一、存在的問題
小鄧同學,女,13歲,智商不高,記憶力很差,對學習沒興趣,語、數(shù)、英學習成績均不理想。一到四年級期間,語、數(shù)、英成績從沒超過60分。她不但成績不理想,衛(wèi)生方面也不盡如人意,平時懶于梳洗,顯得很邋遢,身上經(jīng)常有一股異味。朋友不多,平時很少有人愿意和她玩,沒有自信。
二、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
該生接受能力差。父母沒文化,在家里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從小也沒有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平時有不懂的問題,父母也不能幫她解決,故學習不理想。
三、教師態(tài)度轉變
我從三年級開始擔任她的班主任和教她的語文。面對她這種因智力因素影響學習的孩子,我一開始對她并不報以任何的希望。因為我教她之前,看到她在一、二年級語、數(shù)、英的成績從來就沒超過60分,而且前任老師早就跟我交了底——這孩子沒希望了。所以大家都給她判了“死刑”。當時我還想: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在她的學習上,還不如多花點精力來關心一下她的其他方面。所以一開始教她的時候,她作業(yè)做得不好,我不批評她(不過她作業(yè)除了抄生字詞好點外,其他要動腦筋思考的,她一竅不通);她考差了,我也不批評她。
但有一次我看了她寫的一篇日記之后,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她的日記里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劉老師真好,她從來不會批評我,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她?!蔽耶敃r看了之后,心里感到很愧疚,她提到的“不批評”,可能就是我對她的關愛了,但我心知肚明,我的“不批評”其實就是對她的放棄。而且那一刻我才領悟到,她只是智商不高而已,她的情商可不低,她也會渴望成功!我的態(tài)度轉變后,就尋找一切的辦法來幫助她,所以開展了一系列的幫教活動。
四、幫教措施
(一)物色好同桌,發(fā)揮合力作用
對于學習,她的父母肯定幫不了她,而且老師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我決定安排一個學習好的同桌來幫助她,因為同桌和她接觸的時間多,輔導時也方便。
于是我暗中觀察,準備幫她物色一個好同桌。首先我看上了班長,因為她學習好,又是一班之長,叫她幫助小鄧是最好的人選了。但過了一段時間,想不到小鄧自己提出來不想和班長做同桌了。我問她原因,她又講不清楚。后來我觀察了一下,發(fā)現(xiàn)班長雖然是個很負責任的班干部,她會按照我的要求來幫助小鄧,但平時她們是沒有什么交流的。所以我尊重小鄧的選擇,繼續(xù)幫她物色下一個同桌。
找個什么樣的同桌好呢?講學習,其實班里哪個同學都可以做她的小老師。后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找一個真正樂于幫助她的,而且小鄧也喜歡的人才行。就這樣從三年級一直到六年級,我給她換過不少同桌。因為學生畢竟是小孩子,做事沒有恒心,有些孩子幫助她一段時間之后,有些懈怠時,我就又得幫她物色下一個人選了。這樣經(jīng)常換同桌,雖然給我的工作會帶來些不便,但對小鄧可是有好處的。因為每個孩子性格不一樣,特長也不同,這樣她就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同學,這對她的學習和成長都有幫助。
(二)介紹好讀物,發(fā)揮書籍的作用
我經(jīng)常利用課余時間和中午休息時間,幫她查缺補漏。因班里其他同學幫她鞏固一些基礎的知識,我就主要輔導她的閱讀和作文。在輔導的過程中,我除了教給她方法外,最重要的是監(jiān)督她多讀書。閱讀能幫助后進生學會思考,她思考得越多,她對知識的感受就越敏銳。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閱讀?!?/p>
為了發(fā)展她的智力,我就從課外閱讀開始,布置她每天最少讀一篇文章。剛開始的時候,我并沒有限定她讀書的內(nèi)容,只要是她喜歡的書籍都可以。到了四年級的時候,隨著她識字量的增加,我就買了一些好的書籍送給她看,如《窗邊的小豆豆》《愛的教育》《小故事大道理》等。隨著閱讀量的增多,她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逐步提高了,而且她在和這些書籍對話時,也獲得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三)處處關愛,發(fā)揮情感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弊鳛橐幻處?,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愛與責任則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體現(xiàn),是師德之魂。教師可能只是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個愛撫的動作,都會給予學生情感的滋潤、行為的激勵,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特別是那些缺少關愛、沒有自信的學生,教師恰到好處的愛與關心對于這些孩子在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發(fā)展實在是太重要了。
明白這些以后,在生活上,我盡可能地關心她、幫助她。三年級的時候,她留著不長不短的頭發(fā),因為不會扎起來,就經(jīng)常散著,顯得很沒有精神。我就每天早上幫她綁頭發(fā),還買一些發(fā)夾送給她。她的頭發(fā)、衣服臟了,提醒她要勤洗;劉海長了,提醒她剪短一點;指甲長了,要及時地修剪等。慢慢地,她感受到了我對她的關愛,從而也對我產(chǎn)生了信賴之情,學習也更積極了。
(四)尋找閃光點,發(fā)揮激勵作用
居里夫人有句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所以我積極找出她的優(yōu)點,并大力地去表揚她,讓她和其他同學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p>
雖然她的作業(yè)錯漏百出,但她寫的字卻是工工整整的,作業(yè)本也是非常干凈,所以我就經(jīng)常在她的本子上寫一些激勵性的評價,并拿她的抄詞本給其他同學做榜樣。還有她寫作文有個特點,哪怕是詞不達意,她也一定會按要求寫夠字數(shù)。所以每一次寫完作文我都會表揚她,如果文章里面有好的語句,我更會故意大力表揚、鼓勵她。漸漸地,她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做作業(yè)也越來越認真了。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彼悦總€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得到別人的贊美。但作為學困生,他們更想得到家長與老師的肯定與表揚。因此老師更需要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讓他們在鼓勵中產(chǎn)生成就感、價值感,讓他們在贊揚聲中健康成長,不斷前進。
(五)創(chuàng)造機會,激發(fā)自我效能動機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的自信程度”。要培養(yǎng)學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要為學困生創(chuàng)造體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有更多的成功體驗。
小鄧記憶力很差,往往今天聽寫她的詞語,第二天她又忘得差不多了。怎樣才能幫她把知識記得牢、記得多呢?
有一次,我請她幫我收作業(yè)本,沒想到她很快就收齊了。看到她效率那么高,我靈機一動:為何不給她個“小官”當一下呢!后來我就利用我們班每天的“互聽”(同桌互相聽寫)制度,請她來做四人小組長,讓她檢查組員的互聽本。這樣每一天無形中她就接觸了四次生字詞,而且作為小組長,她必須認認真真去檢查,這樣她就能記得更深更牢了。后來,我看這方法不錯,她積累的詞匯也越來越多了,我又讓她兼任組長的職位,督促其他同學背書、聽寫、完成作業(yè)等。這樣她在工作的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獲得了成就感。平時我還尋找其他的機會讓她來展示自己,如幫老師拿本子、發(fā)本子、發(fā)放報紙、擦黑板等。
在這些活動中,她充分體會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從而也慢慢培養(yǎng)了她的自信心。同時也讓其他同學看到她的價值所在,培養(yǎng)大家對她的情感,使大家更樂意地去幫助她。
五、教育效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大家的一番努力,她和以前相比較,進步可以說是顯著的。
學習方面:我從三年級一直幫教到六年級:她從三年級到四年級的第一學期,語文成績從沒超過60分。到四年級第二學期,考試成績有時能接近合格分數(shù),四年級的期末考試終于及格了。升到了五年級后,有四次考試超過了60分,有一次還超過了70分。到了六年級后,基本上都能超過60分,有三次超過了70分,畢業(yè)考還拿到了85分。
衛(wèi)生方面:不會隨地扔垃圾,抽屜里面的垃圾每天都會自覺清理。雖然有些衣服比較破舊,但洗得很干凈,整個人看起來很清爽。
德育方面:變得越來越文明有禮、自信,經(jīng)常主動為集體服務,主動和老師打招呼,常常能看到她燦爛的笑容。
六、教育啟示
經(jīng)過四年的時間,我在轉化這名后進生的過程中,感受頗深:
(一)持之以恒
對于這類學生,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操之過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
(二)要有真誠的態(tài)度
作為一名教師,在對待每一個學生的過程中,都要付出真誠的愛。“要愛每一個學生”,無論是優(yōu)生還是后進生,都應該得到應有的關愛和關心,我們不能因為成績或是品行的問題而漠視他們。相反,對于那些問題學生,我們應該付出更多的關愛,支持他們、鼓勵他們、轉化他們,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
(三)重視課外的閱讀
閱讀是一種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fā)生質的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迅速地、有理解、有表情地閱讀,這是預防治理惰性和學習落后的可靠手段之一……”通過閱讀來改變后進生,這不僅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的寶貴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用來幫助后進生最有效的法寶。今后我們要盡可能做到,讓閱讀走進每一個孩子心里,讓閱讀使后進生快速進步。
(四)方法靈活多樣
在具體轉化后進生的工作中,要學會利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對癥下藥,要聯(lián)合各種教育力量和資源,共同努力。我在轉化小鄧時,針對她自身的優(yōu)點,挖掘她的閃光點,給她創(chuàng)造大量表現(xiàn)的機會,并給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勵,培養(yǎng)她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起她對學習、對生活的熱情。同時,又利用班集體的力量共同努力,最終使這名學生,無論從學習成績,還是文明舉止都有了一個比較大的轉變。
從這個孩子的身上,讓我進一步意識到,作為教師,如何轉化后進生,這是一項極為重要也極為艱巨的工作。這需要教師付出極大的愛心、耐心和信心,還要抓住契機,講求方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N].新教育,1919.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漓江出版社,2011.
[3]班杜拉.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