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延秋
(青島濱海學院,山東 青島 266540)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其心理健康狀況一直都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劉建中在2009年對20年以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進行了全面綜述,發(fā)現(xiàn)我國大學生中存在抑郁、焦慮、強迫、人際關系不良、人格障礙、精神疾病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者占16%~30%[1]。對我國高校學生自殺率的統(tǒng)計顯示,大學生自殺率為1.24/10萬[2]。這些數(shù)據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高校思想建設領域一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大一新生剛經歷了高考,對未來尚無明確規(guī)劃,在遠離家庭和熟悉的同學、朋友,面對大學的新環(huán)境、新要求、新規(guī)則時,容易產生較多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
目前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測評中,使用最多的是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問卷(UPI)[3]。為了解2017級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本研究使用UPI對其進行調查,試圖對地方民辦高校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據,為有效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提供參考。
整群抽取某民辦高校2017級入學2周后的新生進行調查,其中男生2 168人,女生3 502人,平均年齡(19.04±0.79)歲。
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問卷由3部分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了解學生基本結構和思想狀況,作為問卷分析時的參考;第二部分是調查被試心理健康狀況,共60道題(有4道測偽題),其中8、16、25、26題是關鍵題;第三部分是4道輔助題,主要調查被試對自身心理健康的了解和心理咨詢要求。UPI總分56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根據評分標準將被試分為3類,第一類:UPI總分≥25分,對25題做肯定回答,輔助題中至少有2題做肯定回答。此類被試可能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需要盡快約請咨詢。第二類:UPI總分 20~24 分,8、16、26 題中有1題做肯定選擇,輔助題中只有1題做肯定選擇。此類被試可能有某種心理問題,應引起咨詢機構注意。第三類:不屬于第一類和第二類者,即可能暫時沒有心理問題,一般不作為咨詢機構重點關注的對象。
采用上海惠誠咨詢有限公司大學生心理測驗及檔案管理系統(tǒng)(網絡版)進行在線測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有序測試。測試前制定步驟詳盡的測試指導語,安排心理測查培訓會,以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了解此次測查的目的和步驟。測試后,從系統(tǒng)中導出數(shù)據,剔除無效個案(剔除標準:測偽題得分過高,有規(guī)律答卷)。
對測評結果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間得分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使用LSD和Dunnett’s T 3法,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017級新生UPI平均得分為9.49分,標準差為8.80,其中最低分0分,最高分51分。根據得分情況劃分如下,一類學生671人,占11.8%;二類學生1 139人,占20.1%;三類學生3 860人,占67.8%。
對測試中入學動機一欄的選擇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2017級新生入學動機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為振興中華(1 796人,占31.5%)、為今后就職方便(1 656人,占29.1%)和想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893人,占15.7%)。
對UPI中關鍵題選擇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有自殺傾向者有97人,占1.7%(25題);認為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有359人,占6.3%(8題);常常失眠者有326人,占5.7%(16題);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者有215人,占2.5%(26題)。為進一步了解2017級學生之前接觸心理咨詢和心理學知識情況,對附加題選擇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所調查的5 670名新生中,有350人曾經接受過心理咨詢和治療,占6.1%。
對UPI中除關鍵題和測偽題外的52個項目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選擇頻率最高的項目為:對任何事情不反復確認就不放心,對臟很在乎,在乎別人的視線,總是注意周圍的人,愛操心,父母期望過高。根據李獻斌等之前的研究[4],本文認為大學生心理問題集中在:(1)強迫癥狀問題:對任何事情不反復確認就不放心,對臟很在乎;(2)人際交往方面問題:在乎別人的視線,總是注意周圍的人;(3)情緒性格問題:愛操心,父母期望過高。
不同性別新生UPI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高于女生。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UPI得分比較(±s,分)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UPI得分比較(±s,分)
注:*表示 P<0.01,下同
?
對來自不同地方的大學生UPI得分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大約一半的學生來自農村,來自大城市和邊遠農村的學生占比不超過6%。來自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農村、邊遠農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呈越來越低趨勢,UPI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來自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
表2 不同生源地大學生UPI得分比較(±s,分)
表2 不同生源地大學生UPI得分比較(±s,分)
?
對不同家庭結構大學生的UPI得分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不同家庭結構的大學生UPI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F=5.657,P<0.01),離異和其他家庭結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對最低,雙亡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來自多代和普通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來自離異家庭大學生。
表3 不同家庭結構大學生UPI得分比較(±s,分)
表3 不同家庭結構大學生UPI得分比較(±s,分)
?
對不同家庭氛圍大學生的UPI得分情況進行統(tǒng)計,結果如表4所示。不同家庭氛圍大學生UPI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家庭和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冷淡、爭吵和其他家庭氛圍的大學生。
表4 不同家庭氛圍的大學生UPI得分差異(±s,分)
表4 不同家庭氛圍的大學生UPI得分差異(±s,分)
?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青島市某民辦院校2017級新生中有一類學生671名,檢出率為11.8%,其中有自殺傾向者97人,占1.7%。姜伏蓮曾對8省14所大學新生UPI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一類學生檢出率在10%左右,大學新生中有自殺念頭的占2%~3%[5]。可見本樣本的一類檢出率與已有研究基本相符,但是自殺傾向者相對較少。研究者認為這與近幾年中學開設心理健康課,大學新生入學后高校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有關。本研究數(shù)據統(tǒng)計也顯示,入學之前就有一部分學生接觸過心理咨詢和心理知識。
在本研究中,學生入學動機排在第二位的是為今后就職方便,可見2017級新生入學動機具有功利性;而以自我發(fā)展性動機為主的選項,如想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想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能、想做學問等均排在靠后的位置。趙玉芳等認為父母文化程度影響學生入學動機,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學生入學的社會取向動機就越強[6]。本研究中被試主要來自農村,父母文化程度相對偏低。同時,以外部動機為主要求學動機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難時往往采取回避、退縮等策略來應對[7]。加之民辦院校實施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制度,學生更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可見,重視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加強學習動機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對關鍵題和附加題的統(tǒng)計顯示,約16%的學生對關鍵題做了肯定回答,表明這部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吳世珍等2016年對青島某公辦學校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新生抑郁檢出率為9.8%[8],這一數(shù)據雖低于唐慧等2013年對2002—2011年中國大學生抑郁情緒檢出率的Meta分析數(shù)據(29.3%)[9],但同樣提示大學新生抑郁情況不容樂觀。同時,大學新生雖然主要心理癥狀選擇率有所不同,但是排在前幾位的有較高一致性。如前文所述,本研究中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強迫癥狀、人際交往和情緒性格方面。這與胡啟先的研究結論一致[10]: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有適應障礙伴抑郁(6%)、人格障礙(5%)、學習問題(4.5%)、適應障礙伴焦慮(3.5%)、人際關系問題(2%)[11]。從這些研究可以看出,神經癥、人際和人格問題等是不同社會背景下大學生都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重點突出這幾方面內容,讓學生能夠了解相關心理學知識。
在本研究中,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高于女生,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12]。王建中等認為,由于中國社會對女生要求更加嚴格,加之女生本身的心理特征,其在面對成長和發(fā)展問題時表現(xiàn)出更多不適應[13]。這提示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必要給予女生更多關注。
本研究結果也提示,來自農村和小城市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低,這可能與其成長環(huán)境有關。大學一般分布在較大的城市,來自農村和小城市的學生由于遠離家鄉(xiāng),面對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可能會出現(xiàn)更多不適應,從而產生較多心理問題。因此,心理適應教育應該貫穿大學教育始終。
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結構和家庭氛圍對新生心理健康有巨大影響。雖然本研究中被試人數(shù)分布差距較大,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原生家庭對個人心理成長的重要性。從前文可以看出,多代、普通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諧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季良靖在2008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關系和諧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發(fā)展,父母關系不和諧容易造成子女更多的心理問題[14]。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娛樂性和組織性均存在顯著正相關[15]。這些研究都提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與學生家庭的溝通,構建“家庭—學?!獙W生”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