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實驗小學 吳志遠
“乘加、乘減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是二年級下冊中的內容,之前學生學習了加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主要是求和,還有比較多少問題,只要涉及差值計算,而“乘加和乘減分步計算”則主要針對倍率關系計算。因此,學習本知識之前,學生已經積累了分步計算的經驗,搭建了分步計算的模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計算順序。緊緊依靠教材,相機處理教材,才能起到實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絕不是憑空臆造,都是遵循人的發(fā)展需求,人的需求不同,則內容和方法均不同,教育方式、處置輕重、教學次序都會隨之變化?!边@句話至今仍不過時,教師要善于分析學情,充分開發(fā)利用“學生”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
例如,針對小班教學。小班就是“以學定教,提高課堂效率”的最好施展舞臺。研判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筆者采納了異形組合為主、同質組合為輔的方式,來進行排座分組。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興趣為先導,知識為負載,過程為評議標準,信心的重要性比成績的重要性要大。于是,筆者綜合考慮學生的現狀與差異,科學合理分配小組,二次挖掘學生資源,辯證統(tǒng)籌同形組合和異形組合規(guī)則,這樣最大面積、最大限度激發(fā)了群體熱情,鞭策他們以充沛的感情,積極的態(tài)度,活躍的思維,迎接新知識的洗禮。
教師對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應該深入調研,學習的本質是在接受能力許可的直徑內,囊括吸納新的認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教師必須摒除成人的保守思維,拋棄成人已知先知的帶來的重建障礙,在學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間,開鑿一條高速通道,讓學生經過摸索探究后沿著預定軌道抵達終點,指點的痕跡不能太明顯,要多暗示少明示,要讓學生自己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基本性目標:
1.在具體教學情境中,使學生透徹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學會運用乘加、乘減兩步計算間接求解法。
2.初步分辨分步算式、綜合算式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感知兩步求解的過程。
發(fā)展性目標:
1.分組探究,培養(yǎng)學生獨力思考解題能力。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思考、多策略應對的思維模式,如通過線段圖、列表等建立展示分析數量關系。
另外,按照“以生為本,構建童心的課堂”的理念要求,對于這節(jié)課,分層設定目標。高級目標:學習能力處于A、B等級的學生,能熟練列出分步算式和綜合算式。
基礎目標:學習能力處于C檔的同學,能在合作環(huán)境下提出問題并順利解決;學習能力處于D檔的同學,在老師的提點下,能夠用分步算式解決乘加、乘減問題。
步驟一: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情境圖(略)。
提出問題:歡樂谷里參觀的有幾人?坐過山車的有幾人?歡樂谷里一共有幾人?直接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出發(fā),試探他們的讀圖、提取數字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步驟二:獨力探究,合作交流。
1.獨力探索。
提出問題:坐過山車的一共有多少游客?怎么計算?請將自己的思路,與同學交流一下。想出的方法越多越好。
2.小組討論。
分析前測形勢,大部分學生感覺很容易,主要難點集中在分步算式向綜合算式的轉化,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有障礙。因此,通過小組合作的助推,讓先學會的學生教導后學會的學生,讓不同資質的學生帶著不同的任務展開交流,教知識,教方法,最大限度利用學生資源。
3.集體交流。
根據學生的反饋,整理不同的解題方法。
個性解決:7+4×3=19(人)反饋時,抓住以下兩點進行交流。
(1)理清不同方法的關聯(lián)度。
乘加互換:算式4+4+4+7簡寫成4×3+7。
分步整合為綜合:先算坐過山車游客人數,再計算歡樂谷總游客數,整體思路是一致的。
(2)綜合算式數字順序與計算順序辨析。7+4×3,行嗎?小組討論并思索,7+4×3與4×3+7,這兩個算式雖然數字順序不同,但是,計算順序卻相同,都是先算4×3,算出坐過山車人數,再算歡樂谷里的總游客數。在探究過程中,重點探討算式形式與算理,實現解題算式多樣化。
環(huán)節(jié)三:學以致用,深入開發(fā)練習效果,設計變式習題、拓展訓練,不但要鞏固,還要拓展延伸,既符合學生的“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容易刺激學生未來深造區(qū)。
加強對比練習,理清運算順序。
研究錯例:2+2×3=4×3,對嗎?錯在哪里?如何修改?讓乘加中引入小括號概念。
數學課堂具有開放性,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而學生掌握知識技能,也需要一個反復試錯磨練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面對“錯例”,不要慌亂,也不要排斥,更不能回避和全盤否定,應及時加以疏導和改造,在錯誤中找出有價值的地方,讓學生審視問題的角度更寬廣,思維更成熟。在糾錯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盤活各種資源,結合低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采取符合兒童心智特征的教學方式,達到“以學定教”的目的。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善學樂學!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