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青
摘要:《莊子·天下篇》是帶有散文性質的議論文,從語言、文字、文學手法到內容、思想、精神層面均具有高超價值。基于此,本文對《莊子·天下篇》在學術史上的地位進行論述,著眼于該文對學術研究方向、學術思想、文學三個方面的影響,分別進行分析,并給予必要的總結性歸納,使該文的價值得到系統(tǒng)性的明確,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莊子·天下篇》;莊子;學術思想;研究方向
《莊子·天下篇》出自于《莊子·雜篇》,以“天下”為題,全篇分七段,記錄先秦諸子百家歷史淵源,來龍去脈,并對各家思想進行評價、加以批評,作者為我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在《莊子·天下篇》中多有體現(xiàn),對該文在學術史上的地位進行分析,是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之一。
一、《莊子·天下篇》對學術研究方向的影響
《莊子·天下篇》在學術史上的地位得到了各界的認同,這種認同的基礎之一是《莊子·天下篇》對學術研究的貢獻,其核心則體現(xiàn)在學術研究的方向上。我國先秦時期存在“百家爭鳴”的局面,在秦王朝實現(xiàn)統(tǒng)一之前,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莊子以及其道家思想的追隨者也較為有效,《莊子·天下篇》對諸子百家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評價,且語言上較為凝練,沒有進行長篇累牘的介紹,通過簡短的語言直切要害,使后續(xù)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確、更具針對性。
如“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這一段是莊子對自身思想的概括,也是對法家等思想的抨擊,莊子認為應遵從“道術”(道術是指普遍的學問),不能刻意破壞、改變事物的規(guī)律,后世對道家的研究可以此作為著眼點,有序的進行。同時,對法家的研究也可以借由莊子的評論入手,將法家重視“方術”(各家的學問以及主觀情況明顯的觀點)的情況作為核心,分析法家“方術”,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莊子·天下篇》對學術思想的影響
我國學術思想受到學者主觀觀念的影響,各地、個人之見均存在差異,學者對相同學術產物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先秦時期史料稀少,盡管精神財富眾多,但在缺乏統(tǒng)一研究理念和思想精神的情況下,研究工作的進展緩慢,成果也十分有限。《莊子·天下篇》沒有提及學術思想和學術研究,但在字里行間給出了作者自身對學術研究的理解,即以包容的精神看待所有觀點,再以自身思想作為出發(fā)點,認識其中的不足加以批評,將研究工作納入到同一條的軌道下尋求思想和精神上的統(tǒng)一。這一做法與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精神指導下的學術工作高度一致,幾乎完全契合[1]。
在《莊子·天下篇》中,莊子沒有對任何一家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針對性的批評,而是通過證明“自身正確”的方式,引導讀者的觀點。與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如出一轍,強調自身的正確性,使研究者自覺走上相同的分析、創(chuàng)新之路,實現(xiàn)研究工作的一體化和范圍擴大化。對先秦諸子百家的研究,也包括現(xiàn)代學術研究工作,都可以在該思想的指導下系統(tǒng)進行,獲取更客觀的結果。
三、《莊子·天下篇》對文學方面的影響
莊子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在《莊子·天下篇》中,莊子的語言帶有其作品的一貫特色,想象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如“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shù)度”,將百家思想與世間萬物、后世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了其浪漫主義情懷。同時《莊子·天下篇》與莊子的其他散文類似,看起來并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與后世文學對“過渡”的要求明顯相悖,但由于整體文章通過思想線索進行引導,在通讀過后,又發(fā)現(xiàn)文章并不散亂,而是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2]。
如“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與下一段中“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并無顯著關聯(lián),前者強調諸子百家的思想得到稱道,后一段則以政治和思想的混亂作為開篇,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實際上是莊子采用的是整體倒裝手法,“政治和思想的混亂”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得到稱道”的一個基礎,如此解讀,整篇文章就顯得洋洋灑灑、不拘一格了。此外,莊子還強調單句、單詞的靈活應用,使論文帶有了散文的語言特色,優(yōu)美生動,這也是《莊子·天下篇》在學術史上地位尊崇的原因之一。
四、總結
通過分析《莊子·天下篇》在學術史上的地位,獲取了相關理論內容,《天下篇》是莊子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思想研究價值和文學價值。對《莊子·天下篇》的研究以及其學術地位的討論持續(xù)已久,總體來看,《莊子·天下篇》對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概括,為后續(xù)學術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想層面的指導,同時,其散文化的優(yōu)美語言體則體現(xiàn)了高超的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赟.《莊子·天下篇》與內圣外王之道[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3(04):454-476.
[2]洪佳景,李詠吟.從“一”與“裂”之爭看“內圣外王”——《莊子·天下篇》主旨探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