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齊
摘要:四音格詞是漢藏語系區(qū)別于其他語系的一個重要標志,大部分漢藏語系語言都存在四音格詞。本文從語音、語義、語法三個方面對漢藏語系中的兩種重要語言——漢語和彝語的四音格詞進行比較,在每一方面又從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進行比較。語音方面在語音形式,韻律上有共性也有個性;語義方面在語義形式上有共性也有個性,在描寫性上有共性;語法方面在語法形式上有共性有個性,在語序和語法手段上有個性。希望通過兩者各方面的比較分別對漢語、彝語特征有更深入的掌握,進而對漢藏語四音格詞有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漢語;彝語;四音格詞;比較
四音格詞作為漢藏語系區(qū)別于其他語系的一個重要標志,存在于大部分漢藏語系語言中。不同漢藏語系語言的四音格詞之間存在著共性,也存在著差異。本文以漢語和彝語為代表,對兩種語言的四音格詞進行比較,從語音、語義、語法三個方面分析漢語和彝語四音格詞的共性和個性。
一、漢彝語四音格詞的語音比較
(一)漢彝語四音格詞在語音方面的共性
1.語音形式的共性
兩者的都有為“AABB,ABAC,ABCB,ABCD”四種語音形式。
ABAC
漢語:怪里怪氣
彝語:a??mo??a??m???(母女)
ABCB
漢語:得過且過
彝語:pu??po??lu??po??(翻墻倒柜)
ABCD
漢語:茹毛飲血
彝語:d????o??mu???o??(消息傳遍)
AABB
漢語:病病歪歪
彝語:d?o??d?o??da??da??(直率)
2.韻律的共性
漢語和彝語四音格詞都具有雙聲疊韻關系。
雙聲:
漢語:得天獨厚
彝語:?ho??zi??mu??zi??(把人拉?。?/p>
疊韻:
漢語:守株待兔
彝語:tsh???l???pha??la??(神志不清)
(二)漢彝語四音格詞在語音方面的個性
1.語音形式的個性
在漢語中ABCD是數量最多的優(yōu)勢類型,ABAC是彝語中數量最多的優(yōu)勢類型。除了這四種形式外,彝語還有ABAB式:pa??k???pa??k???(傻乎乎),vo??l???vo??l???(猶豫不決)。漢語還有AABC式:嗷嗷待哺,綽綽有余;ABCC式:文質彬彬,小心翼翼;ABCA式:為所欲為,玄之又玄。
2.韻律的個性
(1)彝語四音格詞比漢語更遵循語音規(guī)律
音節(jié)重疊不是現代漢語四音格詞的典型形式。漢語絕大多數的四音格詞是沒有音節(jié)重疊的,有音節(jié)重疊關系的四音格詞只占很小的比重,其中最多的一類ABAC式僅占四音格詞總數的4.6%(1),即使是重疊式四音格詞也大都不受語音規(guī)則的制約。漢語的幾種重疊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典型的成語,只是在結構中出現了音節(jié)的重疊而已,與語音規(guī)則無關。如“防不勝防、痛定思痛”等。像“見仁見智”是“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的縮略,顯然與語音規(guī)則無關。而在彝語中ABCB占總四音格詞數量的52%,ABAC占總四音格詞數量的30%(2),音節(jié)重疊是彝語四音格詞的典型形式,強調語音形式強烈的韻律性和和諧性。
(2)漢彝語四音格詞語音格調的主要表達方式不同
漢語的語音格調主要靠調律“平仄律”來表達,彝語主要靠聲調的起伏來表達。
漢語的四音格詞的語音格調靠“平仄律”發(fā)揮作用,但不起主導作用。在四音格詞的音節(jié)里,漢語的聲調雖然是音節(jié)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并不直接影響結構。也就是說,四音格詞的結構構成主要取決于語義,語義是必要條件,聲調是附屬條件,在語義條件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才會考慮聲調的搭配,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則去制約聲調的搭配。
彝語四音格詞的語音格調依靠聲調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對于聲調關系來說,彝語四音格詞的聲調是根據韻母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同調疊韻型”,即如果兩個音節(jié)的韻相同那么聲調也相同,這是一種求同的搭配方式;有“異調疊韻型”,即在四個音節(jié)同韻或雙聲疊韻的情況下,與第一個音節(jié)語素相同的第三個音節(jié)的聲調由低降變?yōu)榇胃?,這是一種求異的搭配方式;還有“異調諧韻型”,即韻母有松緊元音構成的和諧關系,聲調的搭配是自由的。對于聲韻關系來說,最常見的結構類型為第二個和第四個音節(jié)的聲母是不變的,韻母是變化的,變化后的韻母與各自前一個音節(jié)的韻母相同。
二、漢彝語四音格詞的語義比較
(一)漢彝語四音格詞在語義方面的共性
1.語義形式
從語義上看,無論是漢語四音格詞還是彝語四音格詞,它們的整體意義和構成成分的意義相比有所變化,而不僅僅是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綜合,具體說來有三種語義形式。
(1)四個音節(jié)都沒有意義,但組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
漢語:丁零當啷
彝語:ts???l???pha??la??(神志不清)
(2)四個音節(jié)都有意義,有些組合后詞義擴大為另外的一個意義,一般為單個語素的總稱。
漢語:悶悶不樂
彝語:mu??pa??la??bu??(牛馬的總稱)
(3)一兩個有意義的音節(jié)加上無意義的音節(jié)構成一個完整的意義。
漢語:紅不棱登
彝語:vi??lu??ve??ga??(衣服)
2.漢語和彝語四音格詞都具有描寫性
在漢語四音格詞中,古代漢語的ABCD式狀態(tài)詞是一種“憎言格”;現代漢語的“A里AB”格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在彝語四音格詞中,可以通過不同的結構搭配、詞中部分詞語的替換等手段而使很多近義詞在語氣、褒貶等方面有細微的差異。如:
tsho??pu??tsho??t?i??(貶義詞)
tsho??????tsho??ko??(中性詞)
(二)漢彝語四音格詞在語義方面的個性
漢語四音格詞的連綿性比彝語四音格詞強。在漢語和彝語共有的三種語義形式中,漢語(1)、(2)形式較多,而彝語(3)形式較多。也就是說,漢語四音格詞的連綿性比彝語四音格詞強。在漢語四音格詞中,很多都是四個音節(jié)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意義;而在彝語四音格詞中,很多的四音格詞是用語氣詞、詞綴等將一個詞分開,韻律感加強,但意義仍然是被分開的詞的意義,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三、漢彝語四音格詞的語法比較
(一)漢彝語四音格詞在語法方面的共性
從語法形式上看,漢語和彝語都有聯(lián)綿式,并列式,重疊式三種語法形式,其中在各種形式中并列式占主要部分。并列式都可分為由兩個詞聯(lián)合而成,由兩個偏正詞聯(lián)合構成,由兩個動賓詞組聯(lián)合構成,由兩個補充詞組聯(lián)合組成等形式。
聯(lián)綿式:
漢語:優(yōu)柔寡斷
彝語:d???d?i??ha??ma??(懂事、明理)
并列式:
由兩個詞聯(lián)合而成,如:
漢語:來來往往
彝語:t?h???bo??t?h???ma??(稻桿稻谷)
由兩個偏正詞聯(lián)合構成,如:
漢語:暴風驟雨
彝語:kh???ho??kh???dzi??(灰狗花狗)
由兩個動賓詞聯(lián)合構成,如:
漢語:耀武揚威
彝語:hi???u??hi??dz???(捉吃野獸)
由兩個補充詞聯(lián)合組成,如:
漢語:斬盡殺絕
彝語:khu???o??hi???o??(思前想后)
重疊式:
漢語:高高興興
彝語:la??????la??????(笨手笨腳)
(二)漢彝語四音格詞在語法方面的個性
1.語法形式的個性
漢語的語法形式比彝語多。漢語除了和彝語共有的連綿式,并列式,重疊式外,主謂結構和偏正結構的數量,動賓結構也比較多。除此之外,還有較少數量的述補、連謂等結構,以及數量更少的緊縮結構,兼語結構等其他結構。如:
主謂結構:得道多助 孺子可教
偏正結構:切膚之痛 神來之筆
動賓結構:重蹈覆轍 三顧茅廬
述補結構:寄人籬下 退避三舍
連謂結構:指桑罵槐 引吭高歌
其他結構:水落石出 不翼而飛
2.語序的個性
彝語四音格詞中修飾詞與中心詞的語序與漢語的不一樣,漢語的修飾詞在中心詞前面,彝語的修飾詞在中心詞后面。也就是說,偏正結構中,漢語的形容詞在名詞后面,彝語反之;動賓結構中,漢語的動詞在名詞后面,彝語反之。如:
漢語:披荊斬棘
彝語:l???v???l???????(買牛找牛)
3.語法手段的個性
彝語可以通過變調產生不同的語法形式,現代漢語不可以。在彝語四音格詞中可以通過同一個動詞的變調而出現自動和使動兩種不同的語法形式。如:
?a??t?hi???a??pi?? 我詛咒(別人)
?a??t?hi???a??pi?? (別人)詛咒我
四、總結
本文主要從語音、語義、語法三個方面對漢彝語四音格詞進行了比較。語音方面主要從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從共性上看,兩者都有“AABB,ABAC,ABCB,ABCD”四種語音形式,都有雙聲疊韻關系。從個性上看,兩者都有獨有的語音形式,彝語四音格詞比漢語更遵循語音規(guī)律,語音形式的主要表達手段不同。語義方面主要從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從共性上看,兩者都有三種共同的語義形式,都具有描寫性。從個性上看,漢語四音格詞的連綿性比彝語四音格詞強。語法方面主要從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從共性上看,漢語和彝語都有聯(lián)綿式,并列式,重疊式三種語法形式,其中在各種形式中并列式占主要部分。從個性上看,漢語的結構形式比彝語多,語序不同,語法手段不同。
注釋:
數據來源于《漢藏語四音格詞研究》。
數據來源于《白語劍川方言與彝語涼山方言四音格的比較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康.涼山彝語四音詞詞素意義的搭配[M].中國民族語言論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2]陳士林,李秀清,謝志禮.彝漢四音格詞典[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3]戴慶廈,孫艷.漢藏語四音格詞研究的類型學價值[M].漢語學習,2003.(6).
[4]董秀芳.漢語的詞庫與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姜德梧.漢語四字格詞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6]李珊.動詞重疊式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