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華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它語言凝練,蘊含情感,意境深遠,內(nèi)容豐富,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好材料,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古詩詞學習不僅是對我國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同時也是對小學生良好語言素質(zhì)的熏陶。新課程對背誦古詩文的總要求為160篇,教學任務(wù)繁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從音樂、誦讀、繪畫、表演、情境五個新途徑入手,探求小學古詩詞快樂學習的策略,目的是有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讓中華燦爛文化走進學生心里,提高人文修養(yǎng),打好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
[關(guān)鍵詞]誦讀;古詩詞;快樂學習;心靈體驗
縱覽中華文明浩瀚長河,古詩詞無疑是其中最為璀璨的瑰寶之一,它耀眼的光芒貫穿了歷朝歷代,折射出中華民族的輝煌和強大。小學語文新課標包含必讀古詩詞八十首,占去了課本較大的比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就成了關(guān)鍵的問題。學生有了興趣,就能主動融入詩詞的情境中,自主體會其中的意象和情感,進而在藝術(shù)的熏陶中得到思想啟迪,收獲文化知識。
一、音樂渲染,感受詩境
古詩詞講究押韻,音樂追求節(jié)奏,古詩和音樂密不可分。故在古代,詩歌通常供人傳唱,優(yōu)美合適的音樂可以制造出特定的意境,和諧的音韻與詩歌鮮明的節(jié)奏交相輝映,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學生能夠很快融入良好的藝術(shù)氛圍,更容易理解和記憶詩歌。如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中,我選擇了古箏曲《送別》為伴奏。這首曲子曲調(diào)舒緩清幽,濃郁憂傷的氛圍縈繞整個課堂,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槵槙曋蟹路鹨环航蛣e的圖畫徐徐展開,長江滾滾,繁花似錦。在這美好的季節(jié)卻要送別老友,學生深深體會到駐江遠望的作者的不舍之情。課堂教學進展十分順利,學生對詩歌理解深刻。又如賀知章的《詠柳》是一首描寫春景的詩,上課前我準備了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全班同學誦讀的時候播放,明快舒暢的節(jié)奏喚醒學生的豐富想象,他們宛如置身于生機盎然的小河春景,很輕松進入了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這時再學古詩,學生仿佛站在一片柳林前,對比詩詞,觀景吟詩。整首詩學習完再次播放歌曲,學生不由自主地開始輕聲吟唱,甚至加上了一些手上的動作,課堂籠罩在一片歡快祥和的氣氛中。
二、反復誦讀,體味詩境
朗誦是語文教學的常用手段,更是古詩學習必備的方法。常言道:“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學生不熟讀古詩就進行教學,對課文的生疏會導致教學滯緩且低效。因此,適當引領(lǐng)學生不同層面、不同形式地朗誦尤為重要。朗讀中要特別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通過反復誦讀讀出感情,讀出感觸,漸入詩境,體味詩境。如在教《春日》這首古詩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走進春天,感知春天,我這樣設(shè)計教學:
1.初讀古詩,要求注意停頓,讀準字音,尤其“泗”“濱”兩個疑難字不能讀錯。全詩按以下節(jié)奏劃分停頓: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注:斜線“/”表示停頓。)
2.再讀古詩,主要目的為解釋古詩難懂的部分,帶領(lǐng)學生了解全詩大意。
師:剛才你們在“一時新”上讀得很好。那么,什么是“一時新”?
生:就是一下子景物都變成新的了。
生:大自然煥然一新的感覺。
3.三讀古詩,引導學生盡情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感悟進一步理解古詩意境。
師:讀完這么多遍古詩,你們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我看到了花兒從大地媽媽的懷抱里悄悄地鉆了出來,五顏六色,好象在向我們問好。
生:我聽到了小燕子在枝頭歡快地唱著歌呢。
師:同學們,真厲害!你們都能感受到如此美麗的春天。
4.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反復誦讀,如范讀、指名讀、小組賽讀等,層層深入,步步提升。
這首古詩沒有具體描寫的景物,講解難度較大,但是利用反復誦讀的辦法,強化學生對字句的記憶,拉近了學生和古詩的距離,從而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深處對泗水美景的向往與喜愛,充分調(diào)動學生想象,將自身的體會釋放出來。古詩詞通常意蘊豐富但篇幅短小,想要學生真正掌握課文,反復誦讀無疑是一條捷徑,伴隨著一遍遍的朗讀,一個個意象在學生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讓學生親臨詩中意境,體味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
三、繪畫引讀,再現(xiàn)詩境
人們常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確實,有些古詩本身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小學生正是廣泛閱歷新鮮事物的年齡,特別喜歡用圖畫表達自己的所聞所見。如果將繪畫引入古詩詞教學,相信定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致。
例如學習白樸的《天凈沙?秋》一詞,詞中表象繁多,且寫景由遠及近,氛圍逐漸由寂寥轉(zhuǎn)為明朗,總體學習難度較大。教學時,我吩咐學生提前準備畫具,預先帶讀幾遍,在學生初步熟悉景物構(gòu)成后布置繪畫任務(wù):依據(jù)詞中內(nèi)容,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充分發(fā)揮想象畫出自己所想的秋日黃昏圖。最后選出較符合詞情境的幾幅圖進行教學,突出講解詩歌寫景上的變化。由于繪畫是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學生借助圖畫理解記憶古詩,既親切又積極,迅速掌握了該詩知識點。再如《小池》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先大致了解全詩框架,體會夏日小荷的生機勃勃,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最后評一評誰畫得好。整個學習過程輕松愉快,學生興致盎然,積極主動,不僅學到了語文基礎(chǔ)知識,而且鍛煉了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表演激趣,走進詩境
古詩文字精煉,寓意深邃,特別是有些古詩敘事性很強,包含眾多故事情節(jié),倘若基于這類古詩特點選擇合適的表演內(nèi)容,如對話、場景戲、情景劇等,使學生近距離體驗古詩,領(lǐng)悟其中豐富的意象,加深對古詩的記憶和理解。在教《憫農(nóng)》古詩時,我讓一位學生扮演農(nóng)民,戴著草帽,揮著鋤頭,在田間忙著耕種,時而抹抹臉上的汗水,時而捶捶腰。學生通過觀看表演,加深對“汗滴”“粒?!钡睦斫猓M而理解詩歌內(nèi)容,懂得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的道理。又如《尋隱者不遇》教學中,我先給學生講一遍詩歌大意,學生自愿上來扮演詩中詩人和童子,表演形式主要采用一問一答,可附加創(chuàng)意動作:
師:你師父干什么去了?
生:他采藥去了。
師:他在哪兒采藥?
生:在山上。
師:你能找到他嗎?
生:不能。
這首精煉的古詩就這樣被轉(zhuǎn)化為一個生動有趣的山間小故事,促使學生帶著角色體驗的真實感受來理解古詩,所汲取的知識與認識更為深刻。
五、創(chuàng)設(shè)情境,體驗詩境
情境教學是把教材內(nèi)容與生活情境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身處具體場境中,通過各種感官接收信息,從而獲得生動的形象和豐富具體的知識,激發(fā)真的情思,學到活的語言,提高學習效果。古詩往往以凝練的語言塑造美好的情境,但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淺,知識面尚不足以支持所學古詩的所有表象,對詩歌所處時代的風土人情、社會背景等存在一定誤解,或多或少造成學習障礙。為此,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手段,將聽、看、說、思的學習手段和聲、像、圖、 文的現(xiàn)代手段有機結(jié)合,渲染氛圍,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掃清學生的認知障礙,把握全詩大致的思想情感。如教學《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時,由于很多學生并沒有見過瀑布,更不要說去過廬山,這就給本詩的學習造成極大的阻礙。于是,我搜尋相關(guān)資料,課前預先播放廬山瀑布相關(guān)的視頻,飛流直下的壯麗與霧氣環(huán)繞的夢幻給學生帶來極大的震撼,對本詩的表象有了深刻印象,為正式學習作了鋪墊。接下來,播放范讀課件,不僅在朗讀的節(jié)奏、語調(diào)、語氣上給學生提供良好示范,而且學生能將朗誦與之前的視頻聯(lián)系起來,理解詩歌大意,感悟詩歌內(nèi)涵。實踐證明,合理運用聲像手段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可以迅速縮小學生自身認識和古詩內(nèi)容上的差距,使學生迅速生成關(guān)于古詩的直觀形象,為詩詞內(nèi)容學習與詩詞閱讀能力訓練打下篤實的基礎(chǔ)。
總之,古詩詞內(nèi)涵豐富,文化積淀深厚。古詩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各階段學生特點為基石,引導學生品讀、背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素質(zhì),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讓學生從詩詞中獲得心靈體驗和思想享受。
參考文獻:
[1]董玲.淺談小學古詩教學的現(xiàn)狀和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3,(02).
[2]謝建華.革新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朗讀方法[J].學周刊,2013,(02).
[3]郭玉福.讀古詩 悟詩意 品詩情[J].科技信息,2007,(32).
[4]陳翠鳳.以“畫”助教 理解詩意[J].福建教學研究,2014,(03).
[5]毛麗萍.品詩韻 醉詩海——淺談小學古詩教學新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2,(21).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