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偉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是一項全方位的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它強調(diào)在教學中教師要恰當?shù)匕l(fā)揮其引導作用,并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我的課堂中,我時刻注意盡力引導,在引導中讓學生放飛心靈,走入美妙的語文世界。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7組課文有兩封書信,一封是張國強同學給柯巖的信,另一封是柯巖的回信。在本單元的習作中,我安排了一次書信教學內(nèi)容,代替知心姐姐回信,幫助寫信的同學解決遇到的煩惱。教學目標是學會寫作書信的格式、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書信,我想,讓學生理解書信的作用,感受書信交流的魅力,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遠遠要勝過對格式的掌握,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方面的價值所在。
一、了解書信,調(diào)動情緒
第一步,我先布置預習作業(yè),讓學生了解書信的相關知識,推薦學生觀看《見字如面》電視節(jié)目。這些課前布置讓學生對書信有了更多的了解:書信承載著思念與問候,具有濃厚的個人色彩,含蓄而真誠,更容易獲得深刻的心靈交流。這個查找資料的過程,從不同角度豐滿了學生的認知,大大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
二、感受魅力,增強欲望
課上,學生首先匯報收集到的資料,大家在交流中加深了對書信的了解。杜甫一句“家書抵萬金”,飽含親人離別的思念和對團聚的期盼;顧貞觀以書信形式寄與好友吳兆騫的兩首贖命詞,成為古今佳作,廣為后人贊譽;《曾國潘家書》《樂毅報燕王書》、林覺民《與妻書》和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等,都讓學生大開眼界。盡管學生對這些書信的內(nèi)容懂得還不夠透徹,但他們至少了解到書信強大的溝通作用。此時,我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在古代,書信是唯一的長距離交流方式,也是最好的交流方式,那現(xiàn)在為什么不用了呢?“現(xiàn)在有了手機、電腦,可以視頻、發(fā)郵件?!睂W生七嘴八舌地回答。那書信有沒有可取之處呢?學生仿佛有點茫然,思考了一會兒回答:“打電話有時掛斷才想起還有些話忘了說,寫信可以多想一會兒,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有些話當面不好意思說,寫信就避免了這種難為情……”“親手寫信表達更誠懇,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我適時進行了總結:“書信在人與人的溝通中,進行文化與文字的情感交流,是手機電腦上的語音及視頻無法代替的;書信表達的情感更完整,表達的空間更大;字跡是朋友獨一無二的個人標簽,透過文字仿佛看到他的表情,更有溫度,而不是沒有靈魂的表情符號那樣千篇一律?!睂W生聽了頻頻點頭,深深地表示贊同。
三、水到渠成,傾情下筆
通過課上的交流和我的引導,學生躍躍欲試,也想寫一寫。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看來課前功夫見了成效。但是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動筆,而是讓學生從匯報的這些書信中找到共同點:書信形式多樣,涉及領域廣泛,但都是用來表情達意的,或增進友誼,或溝通親情,或解決問題,但是都表達了真情實感。所以,這次書信就一個要求:表達真情實感,把你最想說的心里話,寫給最想告訴的人。這個要求也是貫穿小學階段所有習作的要求,只不過這一次是最能激發(fā)孩子寫真話、發(fā)真情的好時機。閱讀了很多經(jīng)典書信范例,孩子們表達真情實感的愿望早已匯集成情感的江河,傾瀉而出。
四、鴻雁錦書,鞏固成果
孩子們寫好信后,我?guī)ьI他們親手把書信寄給對方,并邀請對方回信,讓書信的價值體現(xiàn)得更完美。實踐證明,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多數(shù)孩子是寫給同學的,也有寫給親人的。同學間的回信,消除誤會,表達祝福,表達互幫互助的愿望,促進團結;親人的回信,給了孩子們莫大的鼓勵和力量,這遠遠大于手機交流的方式。但無論對方是誰,往來之中都表達了真情實感。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溝通的手段變得多種多樣,而且非常及時,古人“一行書信千行淚”的思念之情,今人恐怕再也難以體會。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