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婧
(原濟南軍區(qū)煙臺療養(yǎng)院,山東 煙臺 264001)
生活壓力加大、生活節(jié)奏加快等對人們的睡眠質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存在疾病的患者。長時間處于睡眠障礙中,可增加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的發(fā)生幾率,加重患者的病情[1]。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多數存在睡眠質量較差的情況,睡眠障礙會增加其胰島素抵抗,影響患者血糖水平控制的效果[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質量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對糖尿病患者接受景觀療養(yǎng)為主綜合護理干預對其睡眠質量的影響作分析,如下文:
選取糖尿病患者100例,所選時間為2015年1月-2017年5月,按照就診時間差異分組,一組50例。
實驗組中,年齡均值為(58.52±1.71)歲,男女之比為27/23,本科學歷者9例,大專學歷者15例,中專及以下學歷者26例。
對照組中,年齡均值為(58.54±1.70)歲,男女之比為26/24,本科學歷者8例,大專學歷者14例,中專及以下學歷者28例。
2組糖尿病患者進行年齡、性別、學歷等基本資料對比,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糖尿病患者均接受補鈣、降糖、水電解質平衡維持等藥物干預。
對照組在治療中接受用藥干預、健康宣教等常規(guī)護理。
實驗組則接受景觀療養(yǎng)為主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1.2.1 景觀療養(yǎng):通過具體有代表性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人文景點以及本院中的自然景觀作為景觀療養(yǎng)點,組織糖尿病患者游覽各個景點,并由專業(yè)的導游為患者進行講解。景觀療法具有保健的作用,應鼓勵患者寄情于自然,對自身情操陶冶,以此消除疲勞、放松心情、調理身心。
1.2.2 飲食護理:根據糖尿病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調理其飲食,主要以富含維生素、磷、鈣、纖維素、蛋白質等食物為主,控制糖的攝入量,減少食用酸、辣、辛等刺激類的食物,保證飲食的多樣化。
1.2.3 心理護理:充分對糖尿病患者的性情、性格、心理活動等進行了解,運用手勢、表情、眼神來使得患者感受到醫(yī)療部門的關懷。與糖尿病患者溝通時,應耐心傾聽其訴說,通過保證、解釋、鼓勵等方法來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以正確措施來引導患者充分認識其疾病,鼓勵其通過閑暇時間進行旅游,以此陶冶情操、寄情山水??蓢诟阑颊咄ㄟ^打哈欠、腹式呼吸、深呼吸、唱歌、聽廣播、讀報等方式來提高其睡眠質量。
對2組糖尿病患者干預后的睡眠質量(SQSCMP睡眠質量量表評價,包括睡眠可持續(xù)性、睡眠狀態(tài)、睡眠效果、睡眠感受、睡眠潛伏期、社會功能,分數為0分-5分,分數越高,睡眠質量越好)進行觀察分析。
數據通過SPSS21.0軟件,作統計學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通過卡方檢驗,而計量資料以t檢驗。若P<0.05,則為統計學有意義。
實驗組糖尿病患者干預后的睡眠質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兩組睡眠質量對比( ±s,分)
表1 兩組睡眠質量對比( ±s,分)
組別 例數(n) 睡眠可持續(xù)性 睡眠狀態(tài) 睡眠效果 睡眠感受 睡眠潛伏期 社會功能實驗組 50 3.77±0.78 4.04±0.80 3.67±0.84 3.90±0.60 4.26±0.52 3.80±0.61對照組 50 1.14±0.13 2.01±0.33 1.02±0.20 1.07±0.31 2.11±0.11 2.02±0.13
景觀療法為主綜合護理是常規(guī)護理為基礎,與心理護理、飲食護理、景觀療法護理等干預方法進行配合,以此提高護理的質量。睡眠障礙在糖尿病患者中有著的較高的發(fā)生率,采取藥物干預的方式來緩解患者的睡眠障礙,雖然可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是若患者長期用藥,則會導致其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3]。相關研究顯示,景觀療養(yǎng)可起到穩(wěn)定情緒、消除疲勞、改善心情等作用,從而促進睡眠質量的提高。
景觀療法可通過耳目一新的景觀來對患者產生視覺和心理刺激,使其出現愉悅感、興奮感,調節(jié)大腦皮層功能,進一步消除其抑郁、緊張等心理,緩解患者的身心不適感,以此增加其食欲,提高睡眠質量[4]。景觀療法能夠充分使糖尿病患者感受自然的風光及習俗、文化等人文景觀,呼吸自然中的清新空氣可促進其身心的放松,調整心態(tài),消除疲勞,是對疾病防治、康復保健的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景觀療法為主綜合護理應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較高的價值,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食欲,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和生活質量提高,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推廣使用。